幸福是什么,對于赤壁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范圍內的居民來說,就是住上了嶄新的安置房、就近安置了新工作、依規納入了城鎮養老保險,以及不斷改善中的社區工作生活環境……
安置房里笑聲朗
近年來,赤壁市及經濟開發區緊盯民生改善,先后投入資金1億多元解決轄區內居民住房保障問題,規劃建設安置住房120套、建筑面積12多萬平方米,讓443名居民從舊居搬進了安置小區的新房。
說起安置房,中伙鋪鎮中伙社區居民熊清河夫婦倆笑得合不攏嘴。他們一家人原本住在一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磚混房里,2013年被開發區征地安置后,按照補償條件,獲得了面積合適、設施配套的新樓房,仿佛一夜之間從農村人變成了城里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熊清河夫婦在開發區協調專班的協調服務下,雙雙進入園區內的華新水泥包裝公司上班,每月兩人的收入加起來有六七千元。
熊清河說:“我已經40多歲了,原來靠打點零工生活,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現在有了新住房,還有了穩定的工作,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項目范圍內的居民是開發區發展的功臣,他們為工業新城建設作了貢獻,開發區一定會讓他們共享發展的成果。”開發區協調專班負責人湯宗柏說。
養老保險解憂愁
“土地按政策征用后,我們拿什么保障生活?”2011年,得知自家的部分用地將依法征轉為建設用地時,中伙社區居民魏紹良發出了一連串疑問,甚至讓開發區征地協調專班上門做了10幾次工作……
如今62歲的魏紹良,對于自己當初“反對”項目范圍內安置的種種疑問,已經完全釋懷,時不時還主動上門與安置干部拉家常。
據介紹,老魏以前的生產生活用地分別種有水稻和果樹,一年滿打滿算能獲得4000元的收入,一時舍不得,而現在他和老伴每年不用干活,坐在家里也能領到可觀的生活保障補貼,比原來劃算多了。
“每年的安置金還不算什么……”老魏繼續介紹,最重要的是,開發區將大家納入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范圍,每年繳納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金,“我們后半輩子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據悉,赤壁經濟開發區專門針對年過60歲和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項目安置戶,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范圍,按照每年繳納相應的養老保險金。目前,已有180名符合條件的居民納入了城鎮養老保險范圍。
社區面貌換新顏
每天傍晚,中伙社區黨支部書記熊新民就早早地來到安置小區廣場,和小區居民一道散步、鍛煉身體,看著腳下新鋪設的瀝青路面,他覺得這是他當書記以來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2011年,熊新民是開發區建設安置協調專班的負責人之一,負責社區范圍內的居民協調安置工作。那時候的社區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更沒有廣場。
“那時候的居民沒有一個人待見我,只要我上門做工作,就不給我好臉色。”熊新民說,為大局著想,他帶頭拆遷了自己的房屋,做了40多天的工作才與所有居民簽訂了安置協議。
安置小區建設過程中,開發區為還建社區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中伙文化廣場,升級改造所有的社區破損路、泥巴路,還新建了綠化帶和草坪,讓居民娛樂有地方可去。
如今,每天早晚,晨練的,跳廣場舞的,跑步健身的,一波接一波,熱鬧非凡。逢年過節,社區還推出猜燈謎、廣場舞比賽等活動,豐富居民們的文化生活。
熊新民說:“現在,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書記,你為我們做了一件千秋萬世的大好事啊!’”(記者 黃柱 特約記者 童金健 通訊員 張紅光)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