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山縣一則變“送餐式”為“點餐式”的扶貧培訓新聞,在讀者中引起廣泛關注。
這種一改以往“大雜燴”、“大鍋飯”式的培訓方式,既讓受訓對象有針對性地吃上了“小灶”,又保證了培訓效果,為受訓對象增強了實打實的“營養”。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季節,組織農技專家深入農村開展送知識送技術送培訓活動,成為各地各部門支農助農的重要行動。“點餐式”培訓的出現,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給正在開展的各類培訓提供了樣板,指明了方向。
農民群眾長年奮戰在種養殖生產一線,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指導,心中自有一本賬。由他們自己“點餐”開展農技培訓,不僅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而且還能促使專家“有的放矢”,結合村民的生產需求進行“對癥下藥”,避免了培訓時泛泛而談,與村民想要的技術“脫節”的現象,使農技培訓更接“地氣”。
要讓“村民想聽什么,專家講什么”的“點餐式”培訓落到實處,既離不開各地各部門有針對性地“選一門課題,析一個原理,教一項技術要領,描一幅豐收前景”,又需要農技人員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演示、面對面傳授,讓農民現學現用。果如此,培訓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柯常智)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小康路上手拉手——通城縣非公企業參與精準扶貧
下一篇:
咸寧市“扶貧套餐”加快精準脫貧 農戶按需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