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對咸寧而言,是一場特殊大考,一個艱巨重任。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幕阜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機遇,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五個一批”,全面打響扶貧攻堅戰,不斷推進精準扶貧災后重建工作。
謀長遠,脫貧攻堅正當時
我市作為湖北幕阜山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現有通城、崇陽、通山三個片區縣;咸安、嘉魚、赤壁三個插花貧困縣(市、區);全市共有重點貧困村192個,截止到2014年末,有貧困人口38.3萬。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全力落實扶貧開發責任,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方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
市扶貧辦主任黃艷華告訴記者,創新資源共享扶貧,以政策共享、資源共享、收益共享推動共同富裕;探索金融扶持扶貧,組織實施“銀行扶貧貸”業務試點,已累計向符合條件的扶持對象發放貸款1810萬元;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發展以咸安桂、嘉魚菜、赤壁茶、通城油、崇陽竹、通山石等為主的扶貧支柱產業;實施掛村駐點扶貧,深入推進 “1331”幫扶工程。僅近兩年就累計向35個重點貧困村投入發展資金5645.3萬元。
“轉變思想觀念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才是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市農辦主任黃文告訴記者,產業扶貧成效明顯,駐村工作務實有效,“微信列車”、“脫貧圓夢”、云平臺建設等活動載體日益豐富。據初步統計,今年脫貧的9.7萬貧困戶中,有75%—80%的貧困戶能夠達到脫貧的收入標準;今年出列的60個貧困村中,實現“九有”標準實現率達到70%。
五年來,全市累計減貧21.8萬人次;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91元,同比增長12.2%;通公路的自然村比重達到92.62%、行政村通班車比重達到98.97%;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88萬戶;新增加小微型水利建設7515個,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8.4萬畝,解決10.5萬人的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自然村通電率達到100%;貧困發生率由23.53%下降至17.05%。
在推進精準扶貧災后重建中,我市加快推進“3+X”產業幫扶,按照以重建保民生、以重建助扶貧、以重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抓短板、抓薄弱環節。水毀工程修復作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點,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構建大員上陣、責任到人、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目前,全市農村基層的水、路、電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為新一輪脫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實效,倒房災民遷新居
我市處長江南岸,屬丘陵地帶,地理氣候特殊。今年以來遭遇12輪強降雨襲擊,累計有6個縣市區74個鄉鎮辦場,134.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918間,直接經濟損失37.91億元,造成災貧疊加。
赤壁市新店鎮夜珠橋村左新華是今年強降雨襲擊的受害者,卻又是精準扶貧災后重建的受益者。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宗旨,將重建任務和進度,繪制成圖表,實行“掛圖作戰”,市縣鄉村四級干部包保到戶,建立倒房恢復重建登記銷號制和倒計時工作制,千方百計推進倒房恢復重建。
左新華作為低保倒房戶,由于原址地勢低洼,不宜建房,又找不到合適建房的地基。經過赤壁市民政局、新店鎮與開發商協調,由民政救助5萬元,開發商讓利4萬元,在鎮上購置了商品房,喜遷新居。
“災后倒房重建形式多樣,一切救災以實效為準,統籌開展災后倒房重建工作。”市民政局長陳紅衛告訴記者,我市推進精準扶貧災后重建實行三結合: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幫建代建“交鑰匙”;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集中規劃重建;與去庫存相結合,分散籌資購房。
全市對因災倒房重建戶中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的,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年度計劃,實施“交鑰匙”工程;災毀房屋重建按照新農村村莊整治規劃統一組織、統一實施;對生存自然條件差,確實無建房條件的,結合城鎮化和房地產去庫存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受災群眾在集鎮購房。
低保倒房戶左新華就是分散籌資購房的受惠者,目前全市358戶倒房戶納入“交鑰匙”工程。
截至11月25日,全市需重建906戶,動工率100%,竣工率95%。崇陽縣白霓鎮集中重建點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武長路106國道旁為18戶倒房戶建設5棟新房,總投資 318.85 萬元。目前一層已經行墻,主體工程11月完工,12月可入住,確保倒房重建戶溫暖過年、安全過冬。
拔窮根,貧困村民上富路
如果說,赤壁左新華是倒房戶喬遷新居的經典人物;那么,通城黃長漢則是貧困戶住上新房的典型縮影。
“我今年57歲。在60歲前能住這么好的房子,真是不容易,政府幫了忙。感謝政府、感謝黨!” 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貧困戶黃長漢面對記者采訪激動不已。
11月26日,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10戶貧困戶集體搬進縣政府集中安置新房,新房家居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村民拎包即可入住。黃長漢患有腦癱,長期寄居在哥哥家中。如今,精準扶貧的政策好終于讓他住進了屬于自己的新房。
讓困難群眾搬得出,還要住得穩、能致富。市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方式,規劃建設了藍莓、油茶、有機蔬菜等產業,讓貧困戶入股產業分紅,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通城望湖村藍莓基地負責人何鶴飛告訴記者,產業扶貧帶來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務工,給他們增加經濟收入,貧困戶到這兒上班每個月可以拿到3000元工資。
土地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最好資本。“沉睡的資本”正在喚醒。我市以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為契機,在通山縣大畈鎮板橋村實施土地二次流轉“資源共享”扶貧試點,依托荒山資源,面向社會公開招商、整體發包,引進企業合作開發,實施油茶連片種植項目,形成規模開發效應,激活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通城縣石南鎮虎巖村的香菇種植基地,11月26日,貧困戶袁成伙正在采摘今年第一批香菇。袁成伙和妻子都有慢性病,兒子患有癡呆癥。以前袁成伙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現在村里成立香菇合作社,他在基地務工,年底還參與分紅。
咸寧市在小額信貸貼息項目基礎上進行試點創新,組織實施了“銀行扶貧貸”業務試點,支持貧困農戶開展自主創業,解決貧困農戶資金短缺,向有明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以及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
五年來,咸寧市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積極發展楠竹、茶葉、油茶、蔬菜、水果等綠色生態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幫助貧困村民拔窮根走上致富路。(咸寧日報記者 饒紅斌 通訊員 向紅梅)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水畈蘿卜村品牌營銷由滯到俏引領脫貧致富
下一篇:
丁小強到通山縣調研督導時強調推進全面從嚴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