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蒲圻辦事處大田畈社區成立于2010年,版土面積8.6平方公里,處于赤壁市東南城鄉結合處,山林面積800余畝,耕地面積1800余畝,全社區1103戶, 4536人。
20日早上,赤壁市大田畈社區居民費紅軍扶著父親出門,來到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會所,與社區工作人員李新國打個招呼,一陣寒暄,“老李,老爹拜托你了?!薄胺判模憧禳c去上班。”
話畢,費紅軍立即趕往附近的工廠。現年43歲的費紅軍,原是個地地道道的村民,家住大田畈村8組,后來赤壁市建設經濟開發區陸水園區,費紅軍的田地被征收,成了失地農民,在當時,有4個組的村民都和他情況一樣。
2010年,大田畈村申報成立大田畈社區,那時,社區里有著許多人都和費紅軍一樣,種了半輩子田,不會干別的,拿著征地補償款吃老本。面對這一情況,社區書記劉和全召集工作人員、村民代表,一起想出路。有人提出:利用開發區在社區內的優勢,鼓勵村民們進企業上班。
大家一致同意,就這么干!費紅軍自己算了一筆賬:“在企業當普工,一個月至少掙4000塊,一年5萬塊;而在家種地,綜合收入也就3萬多。”
說干就干,大批農民轉身成了“上班族”。這一切,劉和全看在眼里,心里又在琢磨另一件事:“村民變市民,還有許多的配套工作要做?!?/div>
以后的日子,社區首先從環境抓起,每年固定支出1萬8千元,用于社區環境清潔、垃圾轉運費用。社區“兩委”積極向赤壁市委市政府爭取項目支持,在轄區內進行道路硬化、增設路燈、維修下水道、泄洪港護砌……
硬件上過了關,軟件也不放松。社區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分批推薦居民到企業上班;為60歲以上的居民辦理了城鎮居民醫保、養老保險,為困難群眾辦理了低保。
一系列的新舉措,使村民們的生活日漸城鎮化,費紅軍說:“現在,我們工作生活都和城里人一樣,上班領薪,出門坐車?!?/div>
針對社區居民需要準點上下班,家里的老人沒人照顧的“新問題”,社區成立了居家養老會所,供社區老人在這里休息、娛樂。當日,費紅軍的父親躺在休息室的床鋪上,看電視。工作人員李新國在陽臺上收被子,他說:“被子要經常曬,除濕氣,老人蓋起來才舒服?!?/div>
據介紹,居家養老會所還可提供用餐,老人可長時間在這里休息,等待家人下班來接。當天下午6點,費紅軍如往常一樣,來到會所接父親回家。
瞧著父子倆回家的背影,劉和全心里很踏實,同時他又有了新的打算:村民變市民,還有文章可做,下一步,社區要想法子發展自身集體經濟,建設社區衛生室,讓居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記者 劉子川)
記者手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村改社區。如何讓村民變市民,既要地方政府的指導,也要社區干部從具體方向找到突破口。
大田畈社區干部,面對社區里的種種難題,善于整合身邊的資源,推行配套的服務,既從面上改善社區的硬件設施,也干家長里短、噓寒問暖的小事,讓村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傳遞的是黨的溫暖,樹立起了社區的新形象。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記者跑社區]簰洲灣社區干部為群眾解難排憂
下一篇:
[記者跑社區]咸安三元社區“奇藝樂團”的音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