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名片:
南大街社區位于咸寧市永安老城區經濟文化中心。社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34人,6490戶,劃分8個網格。作為居家養老試點,近年來,這里建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了老人協會,建立了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社區先后被評為省先進老年協會、咸安區先進黨組織等。
華容巷在咸安區永安辦事處南大街社區。
準確地說,華容巷是一條通向華容山的水泥路。山下是車水馬龍的鬧市,山上是密密麻麻的民房。
3月9日下午,當我們走進巷口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立即聽到一陣歡快的笑聲。
中心十分氣派,餐飲室、娛樂室、健身康復室、閱覽室、乒乓球臺、羽毛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春光里,十幾個老人正在娛樂和健身……
“自從有了養老服務中心,我每天就有地方打發時間了。”正在閱覽室看報的陸軍老人說,許多退休老人在這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建這個中心我們投入20多萬元,可供活動的面積達600多平方米。” 同行的南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賈光濤介紹,中心可以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心理咨詢等多方面的服務。他一邊介紹,一邊領我們上華容山。
華容巷雖然有些陡峭,但水泥路面寬敞整潔;巷子兩邊,各家各戶的春聯依然紅火喜氣。我們決定先去巷尾,探望一位叫陳秀英的百歲老人。
“喂,賈書記,你來得正好,來幫我看看手機。”我們在半山腰被“攔住”了。循聲望去,只見4個白發老人正坐在一個小賣鋪前開心地“呱喝”(聊天)。
招呼賈光濤的老人叫戴秋年,今年84歲。她從口袋里摸出一個黑色手機。原來是社區統一發放的“一鍵通”,又名“電子保姆”。去年,咸安區給首批750名困難老人發放了“一鍵通”,其中南大街社區有29名特困老人免費領取,從此,他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家政、餐飲、維修等多項上門服務。
“聽不見聲音了!”戴秋年指著手機說。賈光濤接過手機細致檢查,發現是音量開關關上了。他將音量調到頂,并用“一鍵通”撥通了96580居家養老服務熱線,那邊立即傳來熱情的問候:“您好,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幫助?”賈光濤順便問接線員,最近有提出服務要求的老人嗎。對方回答:“有呀,越來越多了。”
“這東西真方便!”戴秋年開心地說,自從有了這個“電子保姆”,再也不用擔心生病時無人看護了。
告別戴秋年等幾位老人,我們直奔華容巷101號。開門的是陳秀英的媳婦徐翠華;老人跟在后頭,手里提著兩把椅子。乍一見,真的不敢相信眼前這個老人竟然已有106歲高齡。她腰板硬朗,滿面紅光,看上去只有80來歲。
“除了耳朵不好使,沒有其他問題。”今年60歲的徐翠華一邊給母親整理發卡,一邊介紹說,老人家每天都要下山走動幾個小時,買菜、做飯等都能自己干,有時候也到巷口的養老服務中心觀看其他老人跳廣場舞。
“養老補助和高齡補貼都領到了嗎?”賈光濤提高嗓門問陳秀英老人。
“領到了!”老人聽懂后,連連點頭說,是網格員喻文平上門來辦的。順便表揚說:“小喻這閨女好,三天兩頭來看我嘞。”
“你身體健康我們就放心了,有什么困難及時給我們反映吧……”告別老人,賈光濤告訴我們,華容山被當地譽為“長壽山”,山上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來個,100歲以上的老人有2個,這對社區的服務也是一種考驗。
踏著春光,一路走下華容山,老人們幸福的表情,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記者手記:服務從細節做起,幸福由點滴滋生。南大街社區通過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通現代電子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網格員服務質量,真正讓社區的老人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他們生活得無憂無慮、健康長壽。而這,正是華容巷老人的“幸福密碼”。
(記者 鄧昌爐 特約記者 胡劍芳 通訊員 徐雷)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