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50年風雨兼程,50年春華秋實。
《咸寧日報》的前身為《咸寧報》,于1966年7月1日正式創刊。
50年來,對于《咸寧日報》而言,是一曲高舉旗幟、弘揚主旋律、奏響時代強音的贊歌;是一部見證歷史、書寫文明的紀錄片;是一首謳歌和諧與文明、改革與發展、創新與進步的史詩。
50年來,《咸寧日報》承載著咸寧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懷,記載著咸寧幾代人的驕傲與自豪,記錄著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夢想,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奮斗與成長。
50年來,《咸寧日報》忠誠履行黨和人民喉舌的職責,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各個歷史時期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工作大局,造福人民大眾,熱情謳歌時代,忠實見證歷史,全面反映咸寧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實踐和成就,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信賴。
50年來,《咸寧日報》的發展經歷了一步又一步的提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從白手起家到辦公場所高樓聳立,從手抄謄寫到辦公設備一體化,從人工檢字印刷到電腦照排、膠版印刷,從四開四版小報到對開八版大報,從《咸寧日報》一“花”獨放到《咸寧日報》、《香城都市報》、《咸寧新聞網》等眾多媒體群芳爭艷。
根深才能葉茂。植根于咸寧這片沃土,《咸寧日報》刻下了第50圈年輪。這是一圈一圈時代的漣漪,也是一串一串歷史的音符,更是一個一個光榮的足跡。
站在第50級臺階上,在創新融合的主旋律中,咸寧日報人奏響了宏偉的進行曲…
有一種足跡叫進取
在咸寧,有一個值得人們永遠銘記的日子,一個永載咸寧史冊的日子,那就是1966年7月1日。
這天,經中共湖北省委批準,《咸寧報》正式創刊,從此,一張四開四版的以指導性、服務性為宗旨的綜合性的黨報問世。
從此,《咸寧日報》與咸寧一起成長,跟咸寧發展的腳步同行。
從此,咸寧日報人走上了一條艱苦奮斗之旅,踏上了一條拓荒耕耘之途。
從《咸寧報》到《咸寧日報》,增加的不只是一個字,50年間,《咸寧日報》實現了從鉛印到光印,從小報到大報,從薄報到厚報,從黑白報到彩色報紙的蛻變!《咸寧日報》闖出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土到洋的輝煌創業之路。
這是一條艱難坎坷之路:《咸寧報》從1966年7月1日創刊到1966年10月16日止,共出版了61期報紙。此后,《咸寧報》跟隨歷史的滾滾車流,記載著歷史的發展軌跡,經歷了停刊、復刊的艱難歷程。1968年4月27日,《咸寧報》正式改為咸寧地區革委會機關報,共出版566期。
這是一條執著堅守之路:1972年,中共咸寧地委恢復,《咸寧報》復刊,以機關報面目出現,并由周二刊改為周三刊,每逢二、四、六出版,期發數3萬份左右,最高年份曾達到6萬份。1988年改為周四刊,每逢星期二、四、六、日出版。
這是一條改革創新之路:1994年元月1日,《咸寧報》正式改為《咸寧日報》,仍為四開四版,周六刊,星期日無報。1998年,《咸寧日報》改為對開四版大報。2008年7月1日,《咸寧日報》彩報出刊。2013年,《咸寧日報》改版為對開八版大報。
這是一條發展壯大之路:2000年12月30日,《咸寧日報》主管主辦的《南鄂晚報》創刊,為四開四版周一刊。2001年3月28日改為周三刊;2002年元月1日又改為周五刊。2013年,《南鄂晚報》更名為《香城都市報》。2006年7月1日,咸寧新聞網正式上線。咸寧日報社印刷廠于1984年創辦,2015年注冊更名為香城印務公司,年經營收入600余萬元。
這是一條開拓進取之路:2014年7月,經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批準,以《咸寧日報》為母體組建的咸寧日報傳媒集團開始組建,《咸寧日報》掀開了歷史新的篇章。
有一種溫暖叫關懷
站在時代的潮頭,回首光輝的歷程,總有一些關懷溫暖人,總有一些鞭策鼓舞人。
50年來,《咸寧日報》猶如一棵小草,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雨露滋潤,茁壯成長!
50年來,《咸寧日報》猶如一艘輪船,在社會各界的鞭策下,乘風破浪,永立潮頭!
在親切的關懷中,《咸寧日報》有力起步:創刊之初,時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親筆題寫了《咸寧報》的報頭。此后,胡耀邦同志在1985年、趙辛初同志在1988年分別為《咸寧報》題寫過報頭。
在熱切的鼓舞中,《咸寧日報》茁壯成長:2007年5月22日,時任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張昌爾在《咸寧日報》調研時,對報社的發展作出重要指示;1996年7月15日,原咸寧地委書記萬維東到本報祝賀創刊三十周年,希望《咸寧日報》越辦越好;2006年,時任咸寧市委書記許克振、市長李兵參加《咸寧日報》創刊40周年大會,勉勵《咸寧日報》要更上一層樓,加快事業發展;2008年8月2日,時任咸寧市委書記的黃楚平、時任咸寧市市長的任振鶴在咸寧新聞網與網民面對面,縱論咸寧發展大計;2015年7月20日,市委書記李建明到《咸寧日報》調研,對新媒體的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在真切的鞭策中,《咸寧日報》鏗鏘前行:市委書記李建明曾經多次就《咸寧日報》的相關報道,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研究處理;市長丁小強,針對本報的民生報道,數次作出批示;歷任市委宣傳部領導多次對《咸寧日報》的新聞報道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在熱情的褒揚中,《咸寧日報》奮力跨越:我們不會忘記,通山縣政府拿出一萬元,專門獎勵咸寧日報《走進庫區》采訪組;我們不會忘記,結束三十年無電歷史的村民,眼中充滿的感激;我們不會忘記,幾十年的黑戶口解決后,咸安南大街一對八旬夫婦眼中噙滿的淚水;我們不會忘記,來自赤壁、來自嘉魚、來自崇陽、來自通城,來自南鄂大地每一個角角落落的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
有一種價值叫見證
50年崢嶸歲月,咸寧日報見證了南鄂大地的滄桑巨變,見證了咸寧人民的砥礪前行。
從《咸寧報》到《咸寧日報》,這張咸寧市委機關報,既是咸寧建設發展的直接參與者,也是這個時代巨變的詳實見證者。
一系列重大時刻,化身為一個個美妙的時代音符:亞運火炬在溫泉的燃起,讓咸寧第一次和亞洲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讓咸寧與世界連在一起。武咸城際鐵路的貫通,讓咸寧和武漢步入同城時代;外環的陸續建成,讓咸寧駛入了環時代;嘉魚公路長江大橋的開建,結束了咸寧無長江大橋的歷史……
一件件重大事件,鐫刻下一個個鏗鏘的時代腳印:不能忘記,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來到嘉魚縣牌洲灣中堡村,與受災后的村民一起過年;不能忘記,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省委書記的俞正聲,深入我市農村,與基層黨員的促膝談心;不能忘記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對咸寧飽含深情的“十六字評價”,讓咸寧一時在荊楚大地聲名鵲起;不能忘記,中央媒體聚焦我市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不能忘記,新加坡總理對我市的訪問;不能忘記,韓國大屋市與我市結為友好城市……
一項項重大活動,綻放出一朵朵閃爍的時代火花:從1993年的湖北咸寧首屆桂花節到2009開始的持續七年的溫泉國際文化旅游節,見證了香城泉都的綠色崛起;從1994年的咸寧首屆茶葉展銷會到2015年的赤壁國際茶葉大會,見證了我市茶產業如何一步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從2003年竹文化節的開幕到2015年武漢園博園咸寧園的開園,見證了咸寧綠色生態的一路盎然……
一個個重大人物,奏響出一曲曲鏗鏘的時代回音:高擎雷鋒精神旗幟的唐光友、從田野里走出的全國人大代表周寶生、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漆建軍、燃燒生命寫赤誠的蒲紡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斌、蒲紡集團工會主席常雨琴、車間里走出的黨代表車柏勝、大學生“村官”黎錦林、年輕干部的榜樣周新武、三好女人王良英……
一項項重大決策,描繪出一幅幅壯美的時代藍圖:從“四城同創”到“五城同創”,咸寧的精彩故事掀起新的篇章;從香城泉都、綠色崛起到中國中部綠心、國際生態城市,咸寧的綠色發展理念迎來了質的飛躍;從 “五城一園”到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咸寧的城市發展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精準扶貧到融入“一帶一路”、開拓“一江一山”,咸寧經濟發展的道路更加寬廣……
毫無疑問,《咸寧日報》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有一種力量叫前行
創刊50年的咸寧日報,她是一部厚重的“咸寧日記”,記載著咸寧大地50年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偉大而充滿艱辛的歷程;她是一幅逶迤壯麗的畫卷,描繪著鄂南兒女在黨領導下砥礪前行的身影。
這本厚重的咸寧歷史日記,記錄了咸寧城市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進步。
這是一本綠色的歷史日記:從溫泉中心花壇彩色噴泉到如今的商業繁華區;從市人民廣場的竣工到翠竹嶺隧道的貫通;從潛山森林公園的建成到十六潭公園的開園;從溫泉客運中心的搬遷到咸寧武廣高鐵新站的落成。此外,咸寧首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咸寧先后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森林城市”……一項項榮譽的背后,真實地記錄了咸寧城市變遷的綠色軌跡。
這是一本紅色的歷史日記:2003年蒲圻電廠動工建設、2005年潔麗雅咸寧工業園奠基、2006年中國咸寧紅牛基地建成投產、2008年王英水庫供水工程簽約、內陸首座核電站啟動、2009年武廣高鐵正式開通、2010年光寶集團入駐咸寧、2012年咸岳九簽訂框架協議、2013年武咸城鐵開通運營、2014年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訂備忘錄、2015年我市進入千億元俱樂部……一個個項目的背后,真實記錄了咸寧經濟發展的紅色路徑。
這是一本彩色的歷史日記:向陽湖文化品牌載入中國文學史、《歡樂中國行》首次走進咸寧、《同一首歌》咸寧首唱、《白云深處》首演、崇陽提琴戲躋身國家非遺、咸安獲中國嫦娥文化之鄉稱號、中國溫泉之鄉授牌、電影《白蛇傳》在咸寧開拍、咸寧傳媒大廈開工……一個個文化符號的背后,真實記錄了咸寧文化傳播的彩色畫卷。
這是一本藍色的歷史日記:金葉體育館和市體育中心的落成、省十運會在我市的召開、咸寧學院中心校區的正式啟用、咸寧中心醫院的成功托管、湖北工業大學落戶咸寧、組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職教城開始招生……一個個福址的背后,真實記錄了咸寧社會進步的藍色腳本。
《咸寧日報》記錄了咸寧歷史的變遷與厚重,留下了咸寧前行的足音與印記。
有一種責任叫擔當
講述“咸寧好故事”,傳遞“咸寧好聲音”;凝聚社會共識,匯聚各方力量。這是時代賦予《咸寧日報》的責任與擔當。
創刊50年來,咸寧日報用責任和擔當打造公信力和影響力,積聚著黨報主流媒體的力量。在一個個重點疊出、熱點紛呈、難點頻現的重大歷史節點上,始終聚焦主戰場,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放大好聲音。
這是統一思想、轉變觀念之責:咸寧日報高舉正面輿論引導的大旗,大氣磅礴反映時代變遷。一年一度的“兩會”報道,量大質高,年年有新意,歲歲有亮點;連續七年舉行的咸寧溫泉國際文化旅游節,世人矚目,咸寧日報出版多期旅游節特刊,集中優勢力量進行全方位宣傳,引起強烈反響,時任市委主要負責人給予高度肯定;連續多年舉行的市委解放思想座談會,咸寧日報形式多樣,深入淺出進行生動解讀,得到高度肯定……
這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之責: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咸寧日報記者深入抗洪一線,深入災區,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目擊現場,及時傳遞信息;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咸寧日報記者時刻關注著咸寧援川突擊隊,報道他們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英勇壯舉;當50多年最嚴重的冰雪災害襲來時,咸寧日報關注雪災,情系百姓,發回多組報道,謳歌戰斗在冰雪一線的廣大干部和勞動者……抗洪搶險,抗擊災害,哪里有災難,哪有就有咸寧日報的記者。
這是秉持民心、引導熱點之責:《網上看民情》欄目,以獨特的視角、專業的調查、獨到的見解,通過對一個個民生話題進行解剖,成為了市民的良師益友;為引導農民工外出求職,報道農民工外出求職打工的擔憂和期望,咸寧日報推出了“崇陽農民工抱團掘金西部”系列報道;南鄂晚報重點打造的《百姓問政》欄目,成為了民生直通車;咸寧日報與東莞媒體聯手推出活動,邀請異地打工的“爸爸媽媽”們回家過年……
這是繁榮文化,培育風尚之責:近年來,傳承信義的十七天 、“最牛”送氣工的“秤桿人生” 、一份“良心賬單”的15年旅程 、為了45個苦難的兄弟姐妹 、流淌在血管里的48份愛、 新生嬰兒周良權系列報道、“三好女人”王良英系列報道、愛涌雋水河、割腎救夫的嘉魚警嫂范紅梅、為孤兒撐起一片天的大義母親、勇救落水兒童的4名大學生等一大批典型報道感動咸寧,成為文明新風的代言人。
有一種服務叫品牌
創刊50年來, 《咸寧日報》在書寫咸寧城市的發展與巨變中砥礪奮進,在經受傳媒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茁壯成長,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做大做強。
特別是近年來,咸寧報業緊跟現代傳媒發展步伐,高舉文化體制改革旗幟,不斷創新辦報理念和經營模式,報業經營穩步拓展,品牌影響日益擴大。
從事業到產業,從一元到多元,從平面到立體,《咸寧日報》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跨越之路越走越遠,創新之路越走越強。
在策劃中深化服務:圍繞重點行業、重大活動、重要節日,策劃專題專欄專版等特刊。《南鄂晚報》先后推出了“三·一五特刊”、“樓市大閱兵特刊”、“返鄉置業特刊”、“旅游節特刊”。2012年,《香城都市報》的前身《南鄂晚報》在華中地區率先推出首份帶有香味的特刊——《中國香城》,當期特刊創收150多萬元,創下了咸寧的歷史紀錄。
在活動中延伸服務:加強互聯互動,策劃組織活動。咸寧新聞網先后推出了十大女性系列評選活動、保險明星評選活動、十大經濟風云人物評選活動等一系列評選活動。《咸寧日報》每年都會推出咸寧房車交易會、大型相親會、人才招聘會和商品交易會,同時,《咸寧日報》還不定期推出名人講座、組織大型晚會,這些活動的舉辦,既擴大了咸寧日報的影響力,也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渠道中做大服務:推進多元發展,拓寬創收渠道。2010年,《咸寧日報》正式在城區鬧市中建設閱報欄,全省地市州媒體專門前來取經,推介咸寧日報閱報欄經驗;2012年,咸寧新聞網在公共場所推出電子顯示屏,集新聞閱讀和廣告發布于一身,深受市民和商家喜愛。
在品牌中做強服務:充分利用《咸寧日報》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推進集團化運營、公司化經營、多元化發展,壯大集團實力。主要是推進全媒體營銷,做大文化傳媒公司經營,做強印務出版公司,通過招商引資、合資合作創辦經營實體。
有一種傳承叫堅守
50年櫛風沐雨,咸寧日報人緊扣時代節拍,抒寫嶄新華章。
在歷屆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50年來,一代代咸寧日報人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鍛造出一支政治堅定、業務全面、作風過硬的采編隊伍,鑄就了黨報發展的堅強根基。
這是一支優秀卓越的隊伍,他們把素質寫在報紙上:目前,集團在編在崗人員200余人,其中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8人,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3人。
這是一支作風過硬的隊伍,他們把腳步寫在大地上:“三貼近”、“走轉改”,成為咸寧日報人的行為習慣。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帶鋪蓋下鄉,蹲點采訪;八十年代跋山涉水,采寫來自山區庫區邊區的報道;深入1998年特大洪災、2008年特大冰災第一線,弘揚“抗災精神”;2012年,咸寧日報記者壟上十日行,深入田間地頭,與普通勞動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咸寧日報記者多次深入全省各地,參加荊楚行大型采訪活動;2013年,咸寧日報記者在酷暑中,走進一線建設工地,與建設者同行,并組織社會企業,為建設者送清涼……咸寧日報人的足跡,遍及鄂南山山水水。
這是一支樂于奉獻的隊伍,他們把愛心寫在善舉上:到通山縣三萬聯系村去捐款、到通城縣貧困村去開展義務植樹,實施精準扶貧、為災區人民捐款、向貧困生捐助等等,咸寧日報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在一場場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增強。
這是一支追求卓越的隊伍,他們把收獲寫在事業上:2003年,咸寧日報獲得全省抗擊非典集體和個人三等獎;2007年,張大樂同志被評為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2016年,咸寧日報記者部被評為全國優秀團支部……
翻開《咸寧日報》,一篇篇報道躍然紙上,力透紙背。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咸寧日報評出好新聞2000多篇(幅),有近千篇(幅)新聞作品被中央、省級報刊轉載。近些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咸寧日報》共有200多篇作品獲湖北新聞獎和市州好新聞獎,其中湖北新聞獎一等獎 4篇。
有一種轉型叫融合
橫空出世的新媒介、新技術,攪動著媒體競爭固有的格局。
長期以來,《咸寧日報》已形成“采編、廣告、印刷、發行”格局。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是加快轉型,還是固步自封?《咸寧日報》毅然選擇了前者,走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建設平臺,提升黨報輿論宣傳的公信力:2006年7月1日,由中共咸寧市委主管、咸寧日報社主辦的咸寧新聞網正式上線。2007年12月,咸寧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整體移交咸寧新聞網。2009年3月9日,咸寧新聞網推出多媒體數字報。2012年3月8日,咸寧市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正式上線。2012年12月,咸寧新聞網注冊資金100萬,成立湖北南楚網絡傳媒公司,具體運作電子顯示屏。
延伸平臺,擴大黨報輿論宣傳的傳播力:2007年9月,咸寧新聞網跟聯通公司合作的《咸寧手機報》正式上線運行。兩個月后,移動版的《咸寧手機報》上線運行。2013年8月,根據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會議紀要,《咸寧手機報》正式并入《湖北手機報》,改名為《湖北手機報咸寧版》。2014年1月,《掌上咸寧》客戶端正式上線運行。
創新平臺,增強黨報輿論宣傳的影響力:咸寧日報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分別于2013年、2014年正式運營,目前共有粉絲9.5萬人。2014年3月,《咸寧新聞網》微信公眾號——訂閱號正式上線運營。2015年3月,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政府新聞辦主管、咸寧新聞網承辦的《咸寧發布》微信公眾號上線運營。
今天,伴隨新一輪傳統媒體提質和與新媒體的融合,《咸寧日報》正向著強化主流輿論陣地、占領主流輿論高地再度發力。
輝煌五十載 豪邁再起航
榮譽記載著過去,使命引領著未來。
50年的探索與奮斗,50年的積淀與升華,咸寧日報人具備了創造更加輝煌業績的能力、實力和活力。一手抓媒體,一手抓產業,濃墨重彩地描繪新的發展畫卷。
回顧過往,不僅是回顧自己的榮光,更重要的,是堅定前行的自信。
面向未來,我們將在責任中堅守: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大局意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揚主旋律,保持高品味,打好主動仗,激發正能量。充分發揮黨報媒體的引領作用,打造媒體特色,提升傳播質效。
面向未來,我們將在挑戰中堅守:在媒體融合中拓展空間,在媒體創新中謀求發展,著力構建咸寧最大的媒體融合平臺,著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面向未來,我們將在發展中堅守:我們將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壯大集團實力,推進集團化運營、公司化經營、多元化發展。
面向未來,我們將在競爭中堅守:我們自當勵志奮發,改革創新,尤其要轉變傳統的辦報模式,大刀闊斧地進行體制和機制改革,讓咸寧日報人的創業激情競相迸發,全力以赴構建區域性新型傳媒集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堅信,咸寧日報傳媒集團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奮勇開拓,創新進取,不斷實現自我突破,為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書寫黨報集團更加輝煌的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貢獻。
輝煌五十載,豪邁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