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江河寫新篇 |
|
3月26日,宜昌,5100尾中華鱘被放流長江。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此次放流活動,對改善和優化長江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是治理和保護長江的又一創新舉措。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今天,長江流域以不到全國1/5的國土面積,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這里還生活著全國1/3的人口。
70多年來,對長江的治理和保護,是中華民族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不廢長江萬古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江治理與保護紀事》(以下簡稱《紀事》),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細節,記述了這一幅治水畫卷。
“調一個兵團用打仗的方法來完成任務”
1949年,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含義;但是在長江史上,1949年夏天又一次發生了大洪水,長江中下游五省有災民900多萬人。
中國共產黨人要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局面。《紀事》一開篇,就是大軍南下,“四野”南下工作團抵達武漢后,原定擔任廣西省政府第一副主席的秘書長林一山,目睹江河破堤潰垸、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接受了中共中央中南局的挽留,組織人馬投入到抗洪搶險和堵口復堤的戰斗中。隨后奉黨中央、政務院之命,組建專司長江流域規劃與治理的專門工作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
新中國向長江水患宣戰的第一個戰役,就是荊江分洪工程,建設一個可有效吞蓄洪水總量達50多億立方米的分洪區,用于分泄荊江上游巨大的超額洪水,為在長江上興建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贏得時間。
林一山請中南局出面協調,租借武漢大學試驗場,編制完成了《荊江分洪工程計劃》。1950年10月1日,毛澤東看完這份計劃,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工程能夠保用多少年?
得知“可保用40年,至少20年”,毛澤東當即拍板,批準了計劃,并囑咐盡快實施。
計劃實施并非一帆風順,《紀事》沒有回避湖北、湖南兩省的不同意見。經過周恩來的協調,解決了矛盾,《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于1952年3月31日正式發布。毛澤東作了三點具體指示,其中第三點是:“工程一定要在汛期前完工,調一個兵團用打仗的方法來完成任務。”
當我們回看這一段歷史,不得不欽佩那一代領導人和建設者,他們是以戰爭年代經過生死考驗的決斷力來處理事情——1953年4月25日工程竣工,1954年就迎來了最兇險的考驗。面對大洪水,荊江三次分洪,武漢保住了,沿江7500多萬人的身家性命保住了。
1953年,毛澤東乘軍艦視察長江,在與林一山的談話中提出兩個問題。談防洪:“(指向三峽東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談水利資源分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
如果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江治理與保護事業比喻為一幅圖卷,縱覽70多年,我們會發現,最濃墨重彩的那幾筆,其實在一開始就勾勒出了雛形。
六大篇章全景展現“治水圖”
《紀事》以六個篇章全景展現“治水圖”。首戰荊江、毛澤東擘畫兩大工程為首章;然后講述陸水工程、丹江口工程、葛洲壩工程,這些工程其實都是為三峽工程作準備;第三章為三峽工程;第四章為南水北調工程;第五章講述長江防洪;末章為長江大保護。
這些宏偉工程,每一個都完全可以單獨成書。《紀事》以史識統領,寫來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同時又抓住了重大史料和生動細節,兼顧了歷史感和敘事感。
比如1958年開工的丹江口工程,林一山的定位是:“修三峽工程好比上天,上天要有梯子,丹江口工程就是將來勝利建成三峽工程的梯子。”建設者形容工地伙食:“好著哩,腰花(豆瓣)、豬肝(紅薯片)、蛋炒飯(苞谷),簡直是呱呱叫(南瓜、冬瓜和辣椒)!”
10萬民工三班倒,漫山遍野紅旗飄,高潮沖昏了許多人的頭腦,高指標和“浮夸風”也刮到了工地,一套科學程序也完全被打亂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大壩混凝土澆筑沒有溫控設備,完全在自然狀態下作業,還廢除了混凝土攪拌時夾冰碴的制度,美其名曰“不吃冰棒”。造成的后果是水泥的生化熱不能散發。由于膨脹,冷卻后便形成大壩裂縫,裂縫把巨大的壩體撕成許多裂塊,致使大壩上下出現了較多的架空、蜂窩、狗洞,最嚴重的是大壩最關鍵部位出現了貫穿性裂縫,儼然將整個壩體豎著砍了三刀,直接威脅整個工程的安全。
周恩來在“七千人大會”次日便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丹江口工程質量問題,明確指示工程停工,確定了“施工服從設計、設計監督施工”的原則。停工兩年進行修補整改后,才重新開工。
類似的教訓,在葛洲壩工程又發生了一次。由于提前興建,未經過充分的勘測、設計、研究,葛洲壩工程開工后,不得不采取“邊施工、邊勘探、邊設計”的方式進行。偌大一座工程,工地上居然沒有一個負責技術的總工程師,設計圖紙上也沒有簽名負責的。指揮部還發起了“千人設計、萬人審查”運動,設計人員只繪圖、不簽名。原因是,有的認為在圖紙上簽字是顯擺自己,有名利思想;有的認為圖紙是奉命設計,不想簽名。
一期工程經過一段時間,混凝土澆筑便發生了重大質量事故——已澆筑的數萬立方米的壩體到處是裂縫、蜂窩、狗洞。技術和質量問題接踵而至,施工陷入困境,指揮者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卻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1972年11月8日、9日、21日,周恩來抱病三次召開會議,共長達12小時15分鐘,會議決策:葛洲壩主體工程暫停施工,修改設計工作由長辦負責。二是成立葛洲壩技術委員會,由林一山任主任,直接對國務院負責。三是撤銷工程指揮部,成立葛洲壩工程局,負責施工的組織和管理。
這一次,停工22個月。經過廣大專業人員殫精竭慮、苦思冥想、發揮聰明才智,工程修改了設計、重新上馬,最后成為優質工程。
像這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記述,書中還有很多。
比如,長江水利委員會設計院一位曾長期從事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的女高工,中線工程開工前被查出身患絕癥,彌留之際,她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干了一輩子南水北調,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開工,現在我看不到了,請把我的骨灰埋在丹江口水庫的山上,等到開工的那一天,我也能看上一眼……
涓涓細流,匯聚江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江治理與保護事業如同一幅壯麗圖卷,每一筆都不可或缺。
(李煦)
編輯:但堂丹
光明日報記者夏靜張銳光明日報通訊員晏華華操一銘早春三月,草木蔓發,江水澄碧。因三峽工程應運而生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
譚海華副市長一行蒞臨視察高度認可項目安全管理及揚塵治理工作9月2日上午,咸寧市副市長譚海華、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葛軍、...
狠抓環境衛生提檔升級?提升文明施工水平近期,市建工處積極落實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第二輪復審相關工作部署,嚴控建筑施工揚塵...
在獨山村方家倒虹吸施工期間,因為施工涉及村民青苗補償,為了讓村民支持施工,施工隊專門成立村民協調工作隊,走村串戶了解...
6月28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調研督導市本級項目建設工作,他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樹牢“項目為王”的鮮明...
楊軍調研督導市本級項目建設時要求加快建設進度增進民生福祉咸寧網訊記者吳文謹報道:6月28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調研督導...
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心里時刻裝著項目,手中時刻抓著項目,持續改進、完善、提升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項目大突破實現...
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心里時刻裝著項目,手中時刻抓著項目,持續改進、完善、提升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項目大突破實現...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宋文虎、特約記者孔帆升報道:登記、測溫、消毒……3月26日,記者經過重重“關卡”進入省...
建筑工地是城市建設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紅榜:名仕學府項目工地6月8日上午,來到位于城鐵高架橋旁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