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具有某種同一性,但其發展速度在不同地區卻不平衡。就全球而言,中國曾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傳統又連綿數千年不斷,并以一種深邃而寬宏的氣質成為東方文明而與西方文明相互輝映。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并釋其興盛、中衰、復興的奧秘,定將啟示今人選擇前進的合理途徑。正因如此,當今世界就愈來愈關注中國古今文化的發展規律。
據古人類學的研究,二百數十萬年前的古猿已進化為能人;至距今200萬年以后,又進化為直立人;到一二十萬年以前,則出現了早期智人和現代智人,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
據最新的遺傳基因研究,300多萬年前東非的阿法種南猿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最遲在170萬年前,直立人的足跡已到達中國大陸。至智人階段,其分布已遍及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約在萬年以前,人類開始在西亞從以狩獵、采集為生的舊石器時代走向以原始的農業和畜養業為生的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定居的聚落并發明了陶器。
人類約從5000年前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及埃及最早進入文明時代。中國此時亦出現了文明的曙光。在5000年前至4000年前,黃河、長江的中下游等地,已陸續進入銅石并用時期;輪制陶器和玉器制作的發達,還有城市型聚落的紛紛形成,暗示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專業性手工業的普遍存在;工程浩大的建筑臺基和大型祭祀場地以及有豐富隨葬品的氏族貴族墓地的出現,標志著貧富分化已制度化,母系氏族制正轉變為父系氏族的家長制。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各地的原始文化由于適應不同的環境,形成了六大主要的文化區。至文明時代來臨的前夜,杭州灣至太湖區域一帶的文化發展程度最高。
4000多年前的一場延續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摧垮了黃河、長江下游最為發達的文化,于是,黃河中游就最先進入文明時代。
公元前21世紀,在豫西、晉南之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夏及其后的商、周(西周)三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三代疆域的中心是在中原地區,但周圍的附庸國很多,尤其是西周王朝分封到各地的諸侯控制著華北平原直至長江中下游的廣闊地帶,這就為中國能形成一個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準備了重要的聚合條件。
在世界范圍內,三代的青銅文明極其輝煌,并獨具特色。其王位繼承從原先由氏族成員推舉的禪讓制,經兄終弟及制,轉變為嫡長繼嗣制。至西周,又形成了一套依血緣親疏分等級的宗法制和衣食住行皆要分明尊卑的禮儀制度。為服從這種制度,鑄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銅禮樂器。它如同木構建筑、居住制度和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禮俗一樣,也成為一種中國特有的傳統,并對四周少數民族產生著愈來愈多的影響。這樣,中國剛剛進入文明時代,其文化便具有了能形成長期傳統和不斷擴大其影響范圍的基礎。
中國在兩周之際,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新的銳利的工具促進了生產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于是,至春秋中期以后,城市大量興起,金屬鑄幣出現,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村公社走向解體階段,逐漸出現了自由農民。當人們的思想開始從公社制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哲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條件。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形成的各家思想中,儒家學說影響力最大,并且在西漢中期后成為統治中國達2000年之久的正統思想。
公元前221年,由隴東至關中發展起來的秦國在秦始皇時期滅掉了其他的諸侯國,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始皇在全國設立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筑長城,修馳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確立了中國能長期統一的基礎。這個基礎,至數十年以后的漢武帝時又得到進一步鞏固。
與村社解體同步出現的土地私有制,秦漢時已由官府確認,大土地所有制便迅速發展起來。從東漢到隋唐,世代相襲的門閥大族控制著大批部曲,以徭役勞動為主的大莊園逐漸成為社會最重要的經濟基礎。自由農民的破產是其轉化為依附農民的前提條件,這就激發起規??涨暗臐h末黃巾大起義,并摧垮了東漢王朝。在此機緣下,四周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北邊的游牧民族,或紛紛進入中原,或就地建立自己的王朝,出現了歷時300余年的政權分立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但漢族與許多少數民族卻大大加快了融合的速度,并且與四鄰國家,尤其是與中亞、西亞的文化空前交融,為隋唐時期疆域的擴大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增添了重要因素。
隋、唐兩代南北重新統一,并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對四鄰國家的影響亦隨之增大。西漢開通的絲綢之路到唐代更為暢通,東西方進行著空前繁忙的經濟文化交流,其起點長安、洛陽兩京亦成為當時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
唐代社會仍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繼續實行北朝以來的均田制和百姓要向國家繳納糧食、布帛及服徭役的租庸調制。但分成收租的租佃制在向前發展,至中晚唐時漸占重要位置;租庸調制亦被以土地、資產為標準的分夏秋兩次繳納的兩稅法代替。社會又前進了一步。
中晚唐時,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再經唐末黃巢起義的打擊,唐王朝的統治局面已趨崩潰,接著便是六七十年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隨后則是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及金與南宋的并立。12世紀末,大漠以北的蒙古族興盛起來,并在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公元1279年滅南宋,再次統一了全國。
兩宋時期盡管民族矛盾尖銳,戰爭頻繁,但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已比過去特別是比盛唐以前大為減弱,租佃制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再加上耕地面積增長,農業生產與商品經濟皆有新發展,出現了紙幣,城市亦由封閉的里坊制轉變為店鋪與宅第沿街巷而列的開放形態。這些為市民階層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中國在長期的封建時期,各王朝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至明代更將其推到頂峰。在北宋時,已把軍權、官吏任免權和財權都收歸皇帝掌握,明代更罷去丞相,從中央到地方,對民政、軍事和司法都實行絕對皇權。封建的政治制度已發展到極限。
但在經濟形態中,明中葉后,紡織、制瓷、冶煉等行業中分工更細,長江三角洲的蘇州、松江等地甚至出現了計日付資的雇傭工匠和以原料換產品的包買商。資本主義萌芽在那一帶已經出現了。對農民實行一條鞭法的賦役制度,即各項賦稅統一折合為銀兩,按各戶所占田畝數量來征收。這既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又有利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明代晚期政治極度黑暗,到處發生民變,陜北爆發的李自成起義推翻了明朝。這時期東北的滿族正好發達起來,并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公元1636年改國號為清,又在公元1644年明亡后乘機入關,鎮壓各地的抗清力量,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并用100多年的時間,把疆域擴大到東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西抵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北達漠北和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島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17世紀后半葉至18世紀,清王朝最為強盛。清朝在中國實行的二百六七十年統治中,大大密切了漢族與滿、蒙、回、藏、維吾爾等數十個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作坊和手工工場也比過去增多。但封建制度已走到了盡端,社會要取得進步,必須改變社會制度。
而當時,西方的資本主義正在迅速發展,把中國當作尋求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對象。1840年,英國首先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后,英、法、俄、日、美、德、意、奧等國又紛紛侵入中國,割占大片領土,設立許多租界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中。
但一切農民起義和改良運動皆告失敗,終于促使人們覺醒,出現了主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首先在檀香山的華僑中成立興中會。此后,各地又紛紛成立類似的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統一了各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連年發動武裝起義,最后,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終于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使中國歷史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歷史前進的方向是由許多復雜因素決定的。但回顧中國歷史的已往過程,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共同體,具有深邃的智慧、強大的凝聚力和汲取其他民族優點的勇氣,盡管遇到過若干次的挫折、傷痛甚至迷惘,終是會復蘇過來而再度興旺發達。
如果看到了中國歷史的這些特點,無疑將尊重和愛護這些特點,使其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