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丹(通山)
通山這一帶的麻餅,富水河畔的大畈鎮是發源地,故以前統稱“大畈麻餅”,最早追溯于明末清初時期,距今有370多年,因其香甜清脆、味純獨特,傳承至今。
小時候,只有到了中秋節,方能吃上金黃香脆的麻餅。那時候的麻餅厚實一些,圓圓的,外面覆一層芝麻,里面裹有甜甜的冰糖粒和桔絲。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顆硬邦邦的小糖塊,都能讓我們快樂半天,若能吃上一個撒滿芝麻香氣四溢的麻餅,那絕對是一次非常奢侈的享受。
父親那時在下泉上班,很久才回來一次。每年中秋節,他總是在下班后拎著用層層報紙包裹好的麻餅走回家。父親走路腳步聲很響,我耳朵靈敏,每次都能提前準確地聽到他的腳步聲,然后歡快地跳下床,光著腳丫蹦到院子里去迎接他,接過父親手中的東西往家奔,在他一串串“慢點慢點”的叮囑聲中沖進屋。
麻餅一入屋,我就開始動手拆,然而綁麻餅的繩子很結實,我用手扯不開,就用牙齒去咬,有時遇到牢固些的,只能焦急地尋刀子來割。綁繩總算斷了,外裹的報紙層層分解,十個排得整整齊齊的麻餅躺在油紙上,我的口水在喉嚨上下抽動,但我只能選其中之一,自認為選擇的是一眾麻餅中芝麻最多、最美味的那個,而剩下部分麻餅則要送給奶奶和大姑。
屬于我的餅子在手,我使勁聞,隨后將餅子外面的芝麻一點點摳下來放進嘴里嚼碎,脆香脆香的。咬了幾口后,又極不舍地放進紙里包好,藏在抽屜的最里面。可隔不了多大一會,忍不住又拿出來聞聞,又吃上兩口,很快,還沒嘗試夠香呢,麻餅已沒了。
最后剩的幾個個麻餅,母親是不再讓我提前吃的,得等到中秋月圓之時,桌子上擺滿飯菜、水果、麻餅,再倒上谷酒,插一柱香,在母親一番誠心誠意的祈禱下,一家人朝拜完畢后,才迎來我千盼萬盼正式吃餅時光。
大口咬開脆香的外皮,挑開里餡我不太喜歡的金錢桔,其余的皆會被我風卷般塞入嘴里,父母見我的饞樣,只是應景般合吃一個,余下的都落進了我的肚中。包餅紙上落下的小渣子,我也會小心地舔得光溜溜的。這些存留在味蕾上的記憶啊,是我兒時舌尖上最美的味道。
再大些,家里的條件好了,麻餅越來越多,因我不太喜歡麻餅里金錢桔的味道,漸漸地也就不吃麻餅了。
上個星期,去大畈陽春園食品有限公司觀摩,在古色古香的陽春園,見到各式創新和改進后的麻餅。我尤為鐘愛那款小麻餅,有椒鹽、黑芝麻等諸多口味,金黃的薄餅脆脆的,色澤很是誘人,兩口一個,攜帶方便,味道甜而不膩,嘎蹦脆響間滿嘴的芝麻香四溢開來,吃起來還有幾分童年純真的味道。
改良后的麻餅,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養生藥膳。它由高級面粉,上等芝麻,優質茶油,加之冰糖、葡萄干、陳皮等十幾種食材按照傳統配方將各種材料依次加入,經過人工拌、揉、搓、打、削成圓形餅狀,貼上芝麻粒,經過一蒸二熏三烘四烤,出籠晾干才可食用。以前的麻餅成型需達十八道工序,難怪大畈麻餅現今享譽荊楚大地,暢銷大江南北了。
人生就像放電影,童年的心酸、困頓、迫切,還有歡樂一幕幕盡在眼前,再說出來已成回憶,但有一樣始終不變,那就是每一只麻餅的傳承和情意,我們吃的不僅是一份簡單的傳統美食,還有大畈麻餅幾百年的歷史文化和一段段塵封在記憶里的故事。
編輯:但堂丹
黃琦(咸安)父親名字中有一個“松”字,一生與松結緣,恰似一株長在懸崖峭壁上的青松,頂風傲雪、堅強挺立。經過第二次間苗后...
老字號五芳齋的手工湯圓是武漢人喜愛的老味道。疊式湯圓制作十分考究,由五芳齋高級湯圓技師將手工搓好的湯圓芯,倒進機器大...
極目新聞記者石倩攝影:極目新聞記者李輝元宵佳節將至,過節必備的湯圓的銷售開始升溫。疊式湯圓制作十分考究,由五芳齋高級...
我覺得瘦肉太柴,肥肉又太膩,只喜歡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一道美味的紅燒肉不僅肥而不膩,而且非常下飯,每當家里來客人時,我...
1927年8月,通山農軍參加鄂南暴動,以夏桂林為主任的暴動委員會,迅速占領縣城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一批紅色政權——工農政府委...
許愛瓊(嘉魚)從通山采風歸來,已是深夜,一個人仰望這寂靜的星空,沒一絲的睡意。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焦陽、鄭夢溪報道:2日,記者沿著核電路前往隱水洞,道路兩側花草叢生,遠處青山煙...
咸寧網訊(通訊員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石玉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洪豪赴武漢市與鄂旅投公司成功簽...
曹荷香(通山)你總以陽光的姿態呈現出現在哪,哪里便有了溫暖寒冬,北風匆匆地來去我是陽光下的影子你,是否聽到我心底種子破...
咸寧網訊記者宋文虎報道:13日上午,市政協主席曾國平來到通山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