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春(通山)
通山縣鳳池山森林公園,是鄂東南著名風景名勝區,不僅風景秀麗,而且人文底蘊深厚,通山籍的“三位將軍”就長眠在這里,其中阮賢榜和阮邦和是共產黨的開國功臣,一生革命在外,終老了葉落歸根。作為通山早年參加革命成百上千英烈的代表,他倆被通山人民和縣委縣政府迎接回鄉,隆重安葬在這塊風水寶地,供父老鄉親和四方游人長年祭奠與緬懷。
開國少將開國少將阮賢榜,生于1909年,17歲參加革命,從少共干起,鋤奸反霸,積極擴紅,直接參加戰斗,紅軍長征后,又保護大批傷病員躲過敵人圍捕,并帶領他們僅憑兩把手槍在湘鄂贛邊區深山老林打游擊。中國南方像這樣保存下來的革命火種,后來都成為了新四軍的骨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阮賢榜有仗必參,屢建功勛,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有他的身影,獲一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后任十二軍副軍長,后改任浙江和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
阮將軍103歲逝世,是部隊少有的“百歲將軍”,除了長壽基因以外,還因為他娶了一位賢惠善良的知識女性做夫人。夫人叫朱誠,江南人氏,大家閨秀,一生敬將軍愛將軍關心體貼將軍,是革命伴侶,將軍無不處處感到快樂和幸福 。
長眠鳳池山的第二位是老紅軍阮邦和,通山人都尊稱這位老鄉為“阮將軍”,稱他的墓地為“將軍墓”。其實這位老紅軍雖然離休時是正軍職,住武漢南湖畔的“將軍村”,但1955年授銜時只是“炮兵大校”,一個一生沒授將軍銜的將軍。阮邦和生于1914年,15歲參加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從戰士當起,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入朝作戰時,是我軍高炮副師長,后為師長。回國后曾進炮校深造,接著就任炮校校長、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這位通山籍的“無冕將軍”戎馬一生,數次身負重傷,可謂出生入死,功勛卓著,曾獲授國家和軍隊二級八一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以及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
“無冕將軍”也有一位好夫人,名揚素薇。據說是陳庚大將做的媒,楊是哈軍工早期的學生,去世后與丈夫合葬在這鳳池山。
第三位是遷葬此山的清末“抗俄振威將軍”范德元。
范德元生于1837年,通山縣城郊范家垅人,自幼家境貧寒,替人放羊為生,并習得武藝,后從軍投在曾國藩旗下與太平軍作戰,幾年后隨曾弟國荃破太平天國京城“天京”。
1876年范德元隨左宗棠進軍新疆抗擊沙俄,收復多處失地,趕走入侵者,累累戰功,多次受到朝廷封賞。后又留駐邊疆多年,還將家室遷往西北,一心致力于興修水利,發展農牧業,西北人曾于俄卜嶺立“將軍嶺”石碑以資紀念。
范德元暮年思鄉心切,回到故里,直至終老。族人厚葬了這位為家鄉增添光彩的大將軍。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逐步拋棄了以往僵硬的“階級分析法”,代之以客觀公正地評價與分析歷史及歷史人物,2007年通山縣人民政府同意范家垅人將“抗俄振威將軍”的墳墓遷來鳳池山,讓通山這位歷史名人也享受到了殊榮。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不可說”的境界,卻說透了人生
下一篇:
新書薦讀
湘雨車子在赤壁市張司邊村蜿蜒起伏的山路上慢行,窗外的細雨飄灑在車窗玻璃上,積起一溜溜水珠,路兩邊青綠的植被雨水濯洗得...
○王恬在市圖書館,無意中翻到一本邊塞詩集,拿起一讀,就看到了岑參的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行...
張自忠將軍遺像宜城市張自忠紀念館紀念館內的張自忠將軍雕塑張自忠將軍生前手跡楚天都市報記者關前裕通訊員何維國青山處處埋...
2月4日,沈陽故宮掛門神迎新年。據介紹,清宮所掛門神分為“將軍”“福祿”“娃娃”“判子(鐘馗)”四種,不同的場所,掛不同...
同治末年,請得圣旨,將其父母遺骸重新安葬在汀泗橋南一公里處,立有二塊丈余高漢滿文石碑,墓前聳立兩座高大石馬,當地人稱...
1927年8月,通山農軍參加鄂南暴動,以夏桂林為主任的暴動委員會,迅速占領縣城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一批紅色政權——工農政府委...
許愛瓊(嘉魚)從通山采風歸來,已是深夜,一個人仰望這寂靜的星空,沒一絲的睡意。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焦陽、鄭夢溪報道:2日,記者沿著核電路前往隱水洞,道路兩側花草叢生,遠處青山煙...
咸寧網訊(通訊員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石玉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洪豪赴武漢市與鄂旅投公司成功簽...
曹荷香(通山)你總以陽光的姿態呈現出現在哪,哪里便有了溫暖寒冬,北風匆匆地來去我是陽光下的影子你,是否聽到我心底種子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