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
|
乍看《關于中國的50個為什么》這個書名,我以為是一本關于中國的ABC讀物。看過幾篇以后,不由得神色端肅起來,對作者增添了一份感佩和敬重。作者從外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顯在的印象入手,一問一文,深入淺出,其文筆縱貫中西、溝通古今,既有鮮活的例子,又有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厚實”而又淺易好讀的“中國話本”。
作者之一的楊堅華祖籍上海,出生于湖南,大學畢業后即作為經貿代表遠赴歐洲,常年往返中歐兩地,之后定居德國。可以說,楊堅華是在中國出生,在中國接受了系統、完整的教育,后來離開了祖國,但她又因為長期從事中歐經貿工作,親身參與、感受了祖國的發展變化。
在從事國際貿易的同時,楊堅華又是一位作家,她有一種強烈的“溝通中西”的愿望。她希望中國人多了解德國,了解西方社會,也希望西方世界多了解中國。2016年,她的生活隨筆集《遇見德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年之后,她與她先生托馬斯·利比希合著了這本《關于中國的50個為什么》。
《關于中國的50個為什么》最大的特點是作者從中德兩個角度或者說東西方的視角看待中國,視野開闊,通曉達觀,不同于坐井觀天的自說自話,也跟隔岸觀景隔靴搔癢的隔膜和偏激完全不同。文章中有日常所見的生活場景和親身體驗的感受,有生活環境轉換和世事經歷之后的感悟,有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觀點,是中國文化的最好“代言”。
全書分為心靈篇、生活篇、飲食篇、文化篇、實踐篇,篇篇有的放矢,自問自答。一些問題看上去好像“送分題”,比如“為什么說練書法可以養生”“為什么中國人喜歡‘打麻將’”“為什么中國人喜歡嗑瓜子”等,看似容易回答,要答“好”卻不容易。有些問題卻是“送命題”,如“為什么中國人那么愛面子”,作者怎么寫才不讓中國人丟面子?作者知識廣博,信筆寫來,對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能探析源流,說出道道,不光外國人,中國人讀了都“漲姿勢”。
對于被誤解和被忽視的“中國成果”,作者也明言直辯。在“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睡午覺”一文中,作者借十歲兒子(中德混血兒)之口,對當地媒體把發現睡午覺有助于身體健康及提高學習歸功于美國科研人員表示強烈不滿:“這明明是中國人的理論,怎么又成了美國人的了?”文章從中國人自古就有睡“子午覺”說起,證明在中國,集體午休早已成了中國人長年累月養成的一種生活習慣。作者由此感嘆,中華傳統似乎與現代營銷存在嚴重的脫節。很多時候,我們都處于一種被動自辯的局面,而不是主動出擊,把握主動權。
一位身居海外心懷故國的作家和一位對中國抱有善意和熱愛的德國朋友,在面對西方世界對中國抱有好奇、疑惑甚至偏見時,出于“溝通中西”的良好愿望而動筆寫就此書。《關于中國的50個為什么》既是站在“彼岸”,將中國作為“他者”進行群像描畫與理性評述,又隨處流露出作者對優秀中國文化的深刻認同和良善用心。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閱讀,也是一種觸覺體驗
這本書既不叫“中國通史”也不叫“中國史綱”,而是叫“中國人史綱”,特地把“人”突出出來,就已經表明了柏楊的立場,這是...
尹力執導的影片《沒有過不去的年》首映,展示了國產影片的創作實力。尹力的電影作品落筆細膩、感情真摯,關注社會話題,具備...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
“詩圣”故里,流淌中國人千古情愁新華社鄭州9月14日電?題:“詩圣”故里,流淌中國人千古情愁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日...
高慶成?推薦理由:本書是近40年來王蒙對于中華文化的思考,從漢字與中華文化,中華古代經典,傳統文化的危機、轉換與新生,一...
9月25日,隨著電影《奪冠》的上映, 2020年國慶檔的號角提前吹響。電影《奪冠》海報資料圖片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
8月17日,在2020上海書展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攜新作《中國戰疫!張維為在新作中總結出了決定中國戰疫穩步走...
摘自《五萬年中國簡史》,姚大力、錢文忠、于賡哲等著,文匯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位于關中的華山被列入“中國”之內,可見司...
《老一輩革命家的初心》(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主題,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參與改變...
坐著高鐵看中國,車窗外江山如畫,車廂里雙節勝年。近日, 《紐約時報》就刊文稱, “當人們擠進火車,擁擠在古老的廟宇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