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龍
我的父親名叫王仲蘇,出生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十一日,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七日逝世,享年五十五歲月。雖是短暫而平凡的一生,但他畢生專注于他從事的教育事業(yè),獲得當時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是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父親從一九五O年蒲圻師范畢業(yè)后,在沔陽師范學習一年,其后一直常年在外教書,需要到寒暑假期才能回家同家人團聚。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其實并不多,讓我記憶尤其深刻的大約有三段時光:
第一次是吃缽子飯。具體是哪一年,同父親在一起是兩天還是三天,現(xiàn)在完全想不起來了。依稀記得是我快要入學,又還沒有上學的童年時代,推算的話,估計是在一九六八年期間。一次父親回家,我便吵著要跟父親去他教書的學校玩。得知父親和母親商量同意的時候,自然很是高興。那個年代交通不方便,我時而跟著父親前行,時而跑到父親前面,希望能快點到。還是年紀太小了,或許高興走路太快走累了,到后面就走不動了,父親便背著我繼續(xù)向前。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才來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蔡墩學校。學校由呈四合院式圍起來的低矮平房組成,房前有一排水杉樹,房屋的中間就是藍球場、乒乓球臺和操場。到目前還能讓我回想起來的,就是可以隨意的在操場上玩。有學生上體育課的時候,我最高興,在旁邊學著做操等。最讓我回味無窮的還是瓦缽子蒸的米飯,就是將二三兩大米放在瓦缽子里并加入適量的水,放在木制的蒸蘢里蒸上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便可以開吃。米飯晶瑩剔透、味道香氣撲鼻。只可惜每位老師限量一缽(那時糧食是定量供應)。我和父親有時一人一缽,有時共吃一缽,再加一個蒸紅薯。我特別喜歡吃缽子飯,從蔡墩學校回來就問母親,下次再什么時候去,特別期待能吃上缽子飯。母親就告訴我,父親為了讓我能吃上幾天的缽子米飯,需要每次休假回家時少吃一餐,累積節(jié)約起來才能補上我在那吃的。同時,還說“想吃缽子飯需要好好讀書,將來在外面找到工作”。正這是樸素的道理,成了父母對我最好的理想教育!從那時起,便經(jīng)常想著怎樣才能走出我的那個小鄉(xiāng)村,吃上缽子飯,過上我想要的生活。確實,在那個溫飽尚且沒有解決的年代,同父親在一起吃上一頓頓缽子米飯,是多么的幸福和不易。如今,缽子米飯已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但它卻成了父親給我留下的最美好回憶。現(xiàn)在想起那個味道,仍是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第二次應該是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大概是一九七四年上半年吧。父親因肝病在青山衛(wèi)生院住院,我去照顧他。我當時個子也比較小,又從沒有出過遠門,什么也不知道,也做不了多少事。主要是因為當時家里沒有勞力,母親需要在家照顧奶奶和整個家里的生活,還要出工掙工分;大哥是民辦老師在校教書不能請假,所以,照顧父親住院的事就順應到我了。當時父親能起床,只是因肝病需要多臥床休息。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開熱水、買早餐、煮面條,父親打吊針換藥瓶時叫護士(那時還沒有呼叫系統(tǒng))等。煮面條的印象尤其深刻,平時我在家沒有做過,父親就教我用煤油爐先把水燒開,其后再下面條,這樣便不會糊水,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學會下面條(做飯)。那個時候我還不懂事,雖然知道父親因病痛苦,但卻沒有給父親安慰的話語,偶爾或不情愿,只是聽著父親使喚去做,現(xiàn)在想起來甚感羞愧。通過這一段同父親在一起的經(jīng)歷,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容易。更應感恩的正是因為去照顧父親,耽誤了上學,父母便讓我重讀一年。也正是推遲小學畢業(yè)這一年的原因,我才正好趕上一九七八年九月,崇陽一中首次在全縣各學校高一年級學生中招九十名新生(共二個班)的考試,我便順利進入崇陽一中讀高二,這樣便才有機會參加一九七九年的高考。雖說考試失利,沒能實現(xiàn)我的理想,但總算走出了鄉(xiāng)村,開啟了新的生活。
父親一生專注于他的教育事業(yè),細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喜歡和熱愛自己的工作,愿盡己之力,育學生成才;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迫于生計。當時家庭成份不好(富農),需要加倍努力的工作,獲得組織和群眾的認可,得以保全家人有一個相對安全和穩(wěn)定的生存環(huán)境。也正是因為這樣,父親由于過度勞累、積勞成疾。聽母親說,父親在我高考前一直希望去一中看看我叮囑我,但深感體力不支未能成行。可在工作上,父親當時帶的是畢業(yè)班,仍堅持把那一屆的教學全部完成。放暑假了,正準備回家,卻接到大哥因急性闌尾炎被救護車送至崇陽縣醫(yī)院診治,父親連家都沒回,便匆忙的趕到醫(yī)院照顧大哥。幾天后,父親完全支持不住病倒了,即刻轉該院住院治療。
那是一九七九年七月九日高考結束之后,我剛回家,才知道父親病重住院了。來到縣醫(yī)院傳染科病房父親的床邊,這是我第三次同父親在一起,也是同父親的最后一次。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父親在崇陽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競成了我們最后的永別。我到醫(yī)院的時候,看到父親臉色蠟黃,一點力氣也沒有,已經(jīng)不能下床走動,只能躺在床上,說話都很吃力。醫(yī)生說是重癥肝炎。前幾天,人還比較清楚,時常說到家里和學校的事。治療父親的病比較好的方法是護肝降酶退黃,如果能用到血漿和白蛋白等藥品,情況一般都會好起來。可在那時,給父親治病需要的常用藥品都不夠,遺憾的是當時醫(yī)院連三磷酸腺苷、輔酶A等藥物都不夠使用需求,后來便發(fā)展到肝昏迷。父親時而清醒,時而昏迷人事不知。大哥疾病初愈,到處托人買藥,但因當時條件所限,仍未能買到滿足父親病情所需的藥品。得知父親的病情很嚴重,父親所在學校領導、老師,教育組領導和部分學生家長,鄰里鄉(xiāng)親紛紛前來醫(yī)院探望父親。記得父親同事程漢源老師握著父親的手,說了很多很多安慰的話,久久不愿離去的情景至今我仍歷歷在目。父親病情嚴重,又沒有醫(yī)藥治療,無奈之下,大哥同母親商量,便于八月十五日上午將父親接回了老家。一天后,也就是八月十七日(農歷閏六月二十五日),這個永遠無法忘卻的日子,父親就這樣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年,我才十七歲。父親的離世,對我的前途和命運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父親寫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筆字,那個重視標語宣傳的時代,記得許多地方都曾有父親留下的宣傳語手寫筆跡,只可惜卻沒有來得及教會我們;我也不僅高考失利,更讓我沒有了復讀再戰(zhàn)高考的機會。
時間飛逝,按父親的出生計起,今年已是百年誕辰之時。這么多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心里、在夢中、在腦海。盡管高考未能如愿,需要父親指點迷茫的時候我沒有;工作遇到挫折需要父親鼓勵的時候我沒有;人生陷入困惑需要父親釋惑引領的時候我沒有。但一路走來,我自己逐漸學會了在思念中成長、在痛苦中成熟。感恩有我偉大的父母,是他們堅忍的品格讓我成長和成熟起來!也請父母放心,家族成員團結和睦、奮力向前,一定會發(fā)展強大起來!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朱封金美文】印象徐州
下一篇:
尋道顏子仙山
昨晚,余大哥發(fā)來微信----清明明,谷雨雨,忠國家,孝父母。那時候,余大哥是學校的風云人物,也是我們崇拜的偶像,吹口琴、...
廣大市民在進行投資、簽約過程中,若涉及項目工程等事宜,可向相關部門對工程立項情況進行詳細查詢,防止被不法分子的謊言迷...
你們放心啊,我和侄輩們定會徹悟生命延續(xù)的意義,秉承遺志,踏著人類歷史文明的滾滾車輪欣然前行。
陳怡升(咸安)今天是端午節(jié),是一個引入思念的日子,呆坐家中的我,陡然想起了我一周前離世的大嫂!其后,大哥因為工作關系轉至...
希望父親長命百歲,走過寒冬,戰(zhàn)勝疫魔,在未來可期的日子,與兒女們一起平安健康地生活,平凡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每一月,每...
阮家傳(溫泉)在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中,母親對每天晚上中央電視一臺的《天氣預報》情有獨鐘,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母親就這樣...
? ? ? ? ?古人遷居,理由各一,或為求學,或為任官,或為經(jīng)商,或為逃難,等等,不一而足,定茂公遷陜則因政策使然。此...
? ? ? ? ?古人遷居,理由各一,或為求學,或為任官,或為經(jīng)商,或為逃難,等等,不一而足,定茂公遷陜則因政策使然。此...
今晚就拿起《小狗錢錢》,與你的孩子來經(jīng)歷這一趟美妙的親子共讀之旅吧!
譚永高(通城)在我印象中,己年逾古稀的媽媽一直是個堅韌頑強,勤勞勇敢的人。留給媽媽的,除了債務,還有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