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記者 陳希子 通訊員 朱國平 張長征
|
朱桂生是通山縣闖王鎮高湖村人。他自小就愛畫畫,不管生活如何變遷,畫畫成為他一生最熾熱的追求。他的作品多次斬獲國家級大獎。盛夏時節,一起相約走進朱桂生的水墨風景中,賞丹青氣韻,看繁花開遍。
與畫結緣收獲滿滿
“生活是貧者,精神是富人。”這是朱桂生逐夢丹青人生路的座右銘。
朱桂生64歲,字秋石,2016年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并取得畢業證。現為湖北省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咸寧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通山縣美術家協會會員。
翻開朱桂生的履歷,是一連串的榮譽:2018年曾獲得中國藝術大賽舉辦的第十屆國畫、書法大賽三等獎。2019年10月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新絲綢之路》雜志社舉辦的書畫展上,獲得國畫金獎和二等獎。2021年5月,朱桂生獲評國家一級美術師資格證……
朱桂生滿滿的榮譽背后,是他朝乾夕惕的勤學之路。
無論是孩提時代在高湖上畈灣,還是到陜西華陰兵營,亦或是在縣硅廠,最后乃至于下崗后漂移不定四處討生活,多年來,身邊的人們或許不記得朱桂生務過農、當過兵、開過車、教過書,但大家記憶最深的是,朱桂生是個畫畫的。記得他任何時候身上都帶著個寫生素描本,隨時隨地畫幾筆面前的山或水或鳥,都活生生的。
朱桂生自小就對畫畫如癡如醉,他記得童年,常坐在牛背上看藍天的白云,每次畫畫的靈感來了,他就用手指揮舞著把藍天當成畫紙,盡情愉快地書畫,直到淋漓盡致,聽到一聲牛哞聲,才從“畫景”中驚醒……
朱桂生13歲時,他就開始動手作畫了,那時電影《雞毛信》很火,朱桂生對電影中的海娃特別鐘情,將連環畫《雞毛信》中的海娃用白描畫在自家堂屋的墻壁上。于是堂屋里常常擠破人頭,夸說:“桂生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
鄉里迎來送往,經常有民間畫匠就地揮毫潑墨,久而久之,朱桂生和畫匠師傅們也熟悉了,讓他們畫畫時順帶著教教自己,練習繪畫技巧,為他以后在美術道路上穩扎穩打積累了扎實的基本功。
臨池不輟苦練畫技
時光荏苒,年輕時的朱桂生在部隊當了兵,恰逢陜西省美術學院教授黃申發、張之武帶學生寫生。真是渴時一滴如甘露,一有空朱桂生就黏著這些老師學生們,端茶倒水、寫生。
張之武教授特別送了朱桂生一些寫生的紙筆,說:“你這么喜歡畫畫,那就要一直往前走。我一定帶你去見見中國著名美術大師劉文西。”后來果然兩次帶朱桂生到西安拜見劉文西。
劉文西中國人物畫泰斗、黃土畫派創始人,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一般是不隨意“收徒”的。
劉文西看了朱桂生的畫作,當面囑咐張、黃二位教授:“小朱有靈氣,你倆多多輔導輔導他,就當是我們西安美術學院的編外生吧!”隨后送他市面上很難買得到的巢勛臨本《芥子園畫傳》,勉勵有加。
就這樣,兩位老師非常惜才,將學院油印的教材一本一本寄給朱桂生這位編外學子。
畫畫憑的是真才實學。退伍后,朱桂生又努力考上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函授班,四年苦學苦研,使他從蹣跚學步走上了靈感創作的快車道。
2017年,朱桂生拜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孔奇為師,先后加入咸寧、通山美術家協會,通過學研,藝術造詣有了巨大的進步,他開始主攻水彩畫與中國畫的創作與研究。
朱桂生深知,畫畫不是照相,而是在人物山水間注入靈魂。他的小品《煙生知岸近 水凈覺天秋》不但有鄉間濃郁的煙火氣,而且注入了自己獨立寒秋淡泊人生的感悟,不但讓人看到鄉間大美,更是一副心靈凈化劑。
寶劍鋒從磨礪出,畫筆神自苦寒來。家里房間不夠,客廳就是朱桂生的畫室。
飯桌上搭張大木板,朱桂生每天不到五點就起床,畫上三個小時再出去討生活。晚飯后全家人都必須到臥室去看電視,將客廳讓給朱桂生作畫,每每至深夜甚至凌晨。
就這樣,幾十年了,朱桂生每天大約就只睡四五個小時。
畫筆在山水間“造夢”
妻子也是下崗職工,無奈對他說:“你這紅紅綠綠的能換來錢嗎?兒子上學要錢,柴米油鹽要錢,你缺的是錢,缺的是心眼啊!”朱桂生的歌唱得好,時不時來一句閩南歌調侃一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朱桂生為福建通山商會畫了《八駿圖》,義賣得1.2萬元,讓商會全部捐給困難學生。守得云開見月明,有幾個人看中了他的畫作,愿意代為售賣。
一夜間,朱桂生的名字走出了村莊、滿城皆知,飛出了大山,神州共曉。同時,他的作品也隨之走紅,電話求購聲不斷,門庭求畫者甚眾。
朱桂生恍如夢中,回想起四十多年的繪畫之路,面對大山,放聲痛哭。
繪畫不易,形成個人的繪畫風格更不易,這是需要一種理念,也就是一種創新。
如何在繪畫中融入西方藝術元素,摻入軍人血性的品質,朱桂生堅定走上一條以水彩畫與中國畫的水乳交融、兩相依存的理念路子,在中國畫中以傳統美學的意境,揮灑色彩,使他的中國畫中又充滿了水彩畫的筆墨韻味。
朱桂生又以自己特有的信念,運用筆墨技巧在水彩畫中又融進中國畫的運用特色,用水彩畫的肌理技法去充實中國畫筆墨,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彰顯水彩畫的特點,以一種獨特的軍人“狼性”,構成自己的“老兵一派”。
幾十年如一日,朱桂生一心畫畫,他的畫融合了名家之美,精致所成,已立自己獨特畫風,作品紛紛被美術館、展覽館、眾多典籍收藏。
藝術無止境,朱桂生希望自己的畫技會越來越精湛,畫作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寧市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下一篇:
嘉魚縣高鐵嶺鎮文化驛站免費開放
作者:肖瀟(青年畫家)“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秋老虎”的余威讓天氣變得悶熱、干燥,因此,人們選擇在處暑這一天煎藥...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胡劍芳、通訊員羅利民報道:7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黨史·跟黨走·擔使命”咸安區美術書法...
在鄂南一批中青年畫家中,嚴運利無疑是一位佼佼者。我讀過他的不少畫作,也觀摩過他的作畫過程,從中分享了他的審美愉悅,亦...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柱報道:21日,百部精品微電影系列工程“中國畫·畫中國”文化扶貧藝術電影《三界外》,在崇陽...
《如何帶著三文魚旅行》[意]翁貝托·埃科著內容簡介:這是一部妙趣橫生的非典型生活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度過有意義的假期,...
《從13人到9000多萬人:史上最牛創業團隊》曹磊楊麗娟著?內容簡介: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從13人到9000多萬人:史上最牛創業團...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阮澤華、通訊員王昭報道:昨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的“大美中國靈秀咸...
咸寧網訊(記者陳志茹?特約記者胡劍芳?李星?通訊員孫世芳)云霧中的寶塔、山中含笑的萬畝野櫻花,一望無垠的油菜花海、典...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生態移民、民族團結和基層黨建工作。從我們入住的賓館到位于格爾木市郊的唐古拉鎮長...
“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2萬元,同比增長14.5%,高出全區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