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如人之血脈,讓古今交融,融城鄉一體,彰顯城市“軟實力”。
近日,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相關專家帶領驗收組,對我市咸安區創建湖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文化之燈點亮生活
“我雖然退休了,但生活過得很充實,每天早晨送完小孫子上學后,不是排練節目就是看演出。”近日,記者來到咸安區溫泉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采訪,幾名60多歲的退休老人正在排練舞綢龍,其中一老人高興地說。
修葺一新的綜合文化站,白墻碧瓦;各類功能間層次分明,詩書畫室,翰墨飄香;文化廣場上的百姓大舞臺簡潔淡雅,廣場一側整齊擺放著一排排宣傳欄,各種文藝活動掠影令人眼前一亮。
“現在文化服務中心很漂亮啊,功能設施一應俱全,既有寬敞的排練廳,還有各種活動室,空閑的時候可以來看看書、下下棋,還能學學戲曲、太極、舞蹈,學習健身兩不誤。”62歲的王濤清連聲贊嘆。
2019年,溫泉辦事處綜合文化站落成,配套建設香城書屋,并全面對外開放,方便轄區社區居民前來學習、讀書、健身。
“文化站積極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現有56支文藝團隊,包含京劇、舞蹈、書法、腰鼓等等類型,文化志愿者300余人。”綜合文化站站長周香玲說,“只要組織文化活動,文藝團隊和文化志愿者都是一呼百應,積極參加,大家的熱情很高漲。”目前,文化站已經開展各類型文藝匯演35場。
溫泉辦事處綜合文化站的“火熱”是咸安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咸安區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資金,完成各鄉鎮辦場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2018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通過三年建設,新建立了17個“城鄉文化聯盟”示范點,培育“城鄉文化聯盟”文藝團隊456支,培養城鄉文化志愿者隊伍200支,全區所有鄉鎮辦場、172個村(社區)實現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文化亮點廣獲贊譽
咸安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以咸安區馬橋鄉村記憶館為例,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馬橋鄉村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一度成了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馬橋鄉村記憶館是咸安區馬橋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圍繞“守住文化根脈,留住記憶鄉愁”工作思路,依托鄂東南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中心、咸寧市文化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等機構建設而成。該館內設美術館、村史館、民俗館等多個展室。村史館圖文并茂地展現了馬橋鄉村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變化,民俗館里200多件老物件涌動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美術館定期展示各類美術作品,不定期舉辦藝術節、美術競賽、專題講座,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主題、月月有亮點、年年有特色”的基層文化活動長效機制,積極打造咸寧市區“15分鐘鄉村文化圈”。
公共文化創建有特色,有亮點,自然源源不斷吸引外界的關注和褒獎。近日,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世香帶領驗收組,對咸安區創建湖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進行驗收時給予高度評價。
驗收組先后到橫溝橋鎮綜合文化站、汀泗橋鎮洪口村熊家灣文旅融合點等地進行檢查,深入了解咸安區公共文化基層設施建設、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工作情況。
驗收組認為,咸安區作為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單位,體制融合創新,政府主導力度、社會參與的力量大;機制融合創新,組織、經費、人才有保障;服務融合創新,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名人文化的導向性挖掘、紅色文化時代性弘揚、鄉村文化開發性的打造,以及數字文化的拓展性建設已經超過了驗收標準,具有示范和推廣意義。
自2018年開展示范區創建工作以來,咸安區高標準建設文化設施,高質量創新服務標準,高效能提升服務水平,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徑推動文化創新,多角度培育文化隊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文化氣息浸潤香城
深夜,剛結束群演排練的咸安鳳凰社區舞蹈隊,觀眾已散去,廣場出口處卻依舊燈火通明。舞蹈扇子、水袖、大鼓等演出道具一個個被搬上車送往惠民演出地點,所有演出均為公益性演出。
漫步咸安區的繁華商圈時,耳畔會突然響起一曲熱鬧的廣場舞;在車站候車,轉身就能與一場非遺精品展相遇;鉆進社區流動圖書車,車廂里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如今,這樣的美麗邂逅,正越來越多出現在咸安市民的生活中。居民能在家門口零距離地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
“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分層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單一的活動提供給所有的人。”區文化部門負責人表示,隨著社會發展和群眾需求的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需求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如何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繁榮公共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者必須長期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咸安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鎮、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建設為載體,聚力“三抓”,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讓公共文化服務綻放時代“芳華”。
咸安區抓好陣地建設,發揮“堡壘”作用,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政府“十件實事”之一,整合專項資金,建設鎮級“一站一場”、村級“九個一”、戶級“一戶一屋”。該區陸續新建或改擴建鄉鎮、村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篩選確定文化戶、文化中心示范戶等。投入5億元啟動區級文體中心建設項目,建設多功能劇場、群藝館、非遺展示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圖書館、文體廣場、體育公園等,實現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全覆蓋。
文化,正在彌漫著咸安全城。區文化部門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挖掘本土豐富的非遺文化內涵,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讓文藝氣息像水和空氣一般,滋養著市民和游客的心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嘉魚木雕《清明上河圖》展出
下一篇:
通城美術書法協會進校園開展創作交流
? ? ?自力村的碉樓歷史不長,最早的建于1917年,最晚的建于1948年,這些碉樓在建筑材料、結構、風格上基本是大同小異,呈...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 ?作者:熊剛毅(中共西藏自治區委黨校〔區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增訂版金沖及?著?建黨百年之際,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增訂版(以下簡稱《史綱》)由三聯書店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根據形勢任務變化進行了數次精簡整編,其中較大規模的有以下幾次:建設諸軍兵種合成化國...
本次峰會以“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為主題,峰會議程主要包括開幕式、主論壇、分論壇、成果展、創新大賽...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先輩家書家訓叢書》共3冊,收錄了革命領袖、革命先輩、開國元帥和革命英烈書信130多封,家訓50...
2月23日,2021年全市河湖長制暨長江禁捕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遠鶴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要深入推行...
2月25日,咸寧市副市長譚海華帶隊調研淦河窯嘴大橋國控點位水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顧興旺、市生態環境...
2020年12月28日上午,市委書記、淦河市級河長孟祥偉來到咸安區馬橋鎮高賽村王畈攔水壩,從上次徒步巡河終點、淦河左岸570號界...
咸寧河湖長制重點工作成績突出獲省級表揚嘉魚首次舉行公益訴訟增殖放流趙海山赴咸寧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20年12月16日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