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戰“疫”,形式有很多種。這不,湖北科技學院的老師們,雖然不能親自上前線,但他們集體參與編寫了湖北“方言通”,便于外省醫療隊進入湖北順利開展工作,為支援戰“疫”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為戰“疫”提供語言服務
“秀活(不得了)”“您家(您)”“伢崽(孩子)”“幾滿打針(什么時候打針)” “恰飯(吃飯)”……咱咸寧人一看就明白,這是一句句既親切又樸實的本地方言。但如果告訴你,這些詞匯來自一部《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實用手冊,湖北科技學院的一群老師們,為了方便醫生與患者間的交流,專門連夜組織合力參與了編寫該書,你是否在感到親切之外,心頭還會涌上絲絲溫情和滿滿暖意?
2月10日,防疫戰進入攻堅時期,國家派出大批醫療隊援助湖北。為幫助援鄂醫療隊解決醫患溝通語言障礙問題,由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導,北京語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商務印書館、科大訊飛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業科研人員共同組建“戰疫語言服務團”,編制《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手冊。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必須重視語言應急服務。眾所周知,語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交流順暢才能保證所做之事順利。疫情防控期間,有效的語言溝通能提高防控和救治效率,促進理解與信任。加強語言應急服務,有助于提高防控和救治效率。
我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湖北省的漢語方言主要包括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楚語)、贛方言,其中西南官話是主體。“十里不同音”的情況很常見,甚至不少咸寧本地人大多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與人交談時,咸安人聽不懂崇陽話,通城人聽不懂通山話。這也說明了,本地方言的豐富多樣性。
各地人員援助湖北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方言難聽懂、難溝通。方言不通、術語障礙、醫學醫療專業外語翻譯緊缺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開展。
國家語言保護中心發布了一條緊急任務:編制抗疫診療方言手冊,為馳援湖北的醫療人員助一臂之力。
合力打造本土“方言通”
“這是‘軍令狀’,我們督促自己,一定要圓滿完成任務。”作為湖北方言調查團隊的成員,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祝敏和同一學院的王宏佳教授毫不遲疑地接下了任務。祝敏是鄂州人,王宏佳是咸寧人,分別負責鄂州、咸寧兩地抗疫方言的翻譯、錄制工作。
“我市定點醫院接收的是來自本地各個縣市區的病人,出于隔離需要,一些患者都沒有家屬的陪同。” 如果是年齡偏大且不會說普通話,甚至沒法寫字溝通的患者,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時間不等人,大家接到任務是2月10日21時,要求在 2月11日中午之前完成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祝敏和同事們連夜投入到工作中:翻譯普通話對應的條目、請同住的母親擔任發音人、錄制音頻……忙到凌晨3、4點才休息,第二天一早起床仔細反復校對,完成156個詞語、76個短句的翻譯、錄制工作。
作為高校學者,大家對于本土方言口語的熟知程度和把握程度可謂得天獨厚、了然于心。在詞匯的編寫過程中,同事們通過網絡一起討論,一遍遍地修改。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本接地氣的詞典,收詞范圍廣,可信度也比較強。
而且,不同于常規的方言整理編寫工作。此次的任務要圍繞“醫療抗疫”的主題,內容的篩選匯編過程并不容易。大家一邊通過媒體、朋友圈社交網絡了解疫情動態,一邊和周圍的醫務工作者、生病住院過的親朋打聽,甚至自己進行“角色扮演”,了解在醫療及護理過程中,哪些方言是經常會遇到的高頻詞匯。秉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家務求整理出的方言能最大程度做到“實用、方便、高效”。
“嚯水(喝水)”“豆子疼(肚子疼)”3月19日,已圓滿完成援助任務,即將離開咸寧的云南護士候珺和大家即興表演了自己學會的幾句咸寧方言,這正是她通過《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學到的。
“一開始的時候真的有點緊張,怕自己因為聽不懂咸寧方言,影響工作。”候珺介紹,因為隊員工作時要戴護目鏡、口罩,穿隔離衣,耳音不是特別清晰,再加一些老人的普通話并不標準,平時說方言較多,大家就有了學習咸寧方言的想法。學習方言主要不是為了說,而是為了聽懂患者們的訴求,以便更好地治療溝通。
疫情防控的“語言撫慰”
“戰疫語言服務團”各成員身居不同地方,但配合默契,爭獻己長,晝夜工作,從倡議發出到微信版、網絡版、融媒體版、迷你視頻版、抖音版、在線服務系統、即時翻譯軟件等7種產品陸續發布,僅用了三天三夜。《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對一線人員幫助很大,既適合不同人群、不同情境使用,也給醫務人員以底氣,廣得好評。
同時,國內與語言學相關的近30個微信公眾號也持續推送,創微信公眾號抗疫先例。目前,方言通微信版系統訪問人數近3萬次,錄音播放次數近34萬次;網絡版訪問量10萬多次;特別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融媒體口袋書,免費發放近6千冊,直接送到援鄂醫療隊手中。
綜合多種語言手段,有助于迅速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利用語言(包括文字)以及語言知識、語言藝術、語言技術、語言標準、語言數據、語言產品、語言相關衍生品等語言手段參與應急處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語言手段在迅速廣泛傳播疫情防控信息、普及科學防疫知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的廣泛使用及好評,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及結束后,總需要對特殊群體乃至整個社會進行心理撫慰。這種心理撫慰多是通過語言文字進行的,因此也是“語言功課”。“抗疫到了關鍵時刻,現在還不到總結的時候,我們的工作和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太微小了。”王宏佳表示,團隊整理方言的工作未免倉促,而任何一本語言工具書都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同樣需要一個不斷完善、訂正的過程。大家會不斷改進,力求使之更科學規范。同時也希望各行專家與語言學者聯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語言撫慰”。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通訊員 田麗)
編輯:hefan
上一篇:
本土作家周常林 出版長篇紀實小說
下一篇:
首屆方志敏文學獎揭曉 咸寧作家陳敬黎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