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獎作者代表合影 國家圖書館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以及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雙年展24日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閉幕。
本屆學術展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共同體”為征稿與展映主題。影展評審委員會在全國609部投稿作品中,嚴格遴選出63部作品入圍,并在閉幕式上揭曉了在入圍作品中評選出的“中國民族志紀錄片收藏獎”“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傳播獎”和各單元優秀獎等獎項。這些優秀的民族志紀錄片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共同收藏。閉幕式上,頒獎嘉賓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獎杯、獲獎證書及國家圖書館捐贈證書。
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雙年展是中國民族博物館于2015年發起舉辦的影像盛典,旨在實現廣泛而具深度地收藏中華各民族影像資料的使命與職責,構建一個完整、系統的中華民族影像志收藏體系,建設中華文化遺產與記憶資源庫,同時也是一場以學術展映和理論研討來促進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學術盛會。學術展選擇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優秀民族志紀錄片進行學術研討,并在次年安排學術巡展活動,力求高質量記錄中華各民族走進新時代的社會生活,深層次呈現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與當代變遷。
國家圖書館是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總庫。為了完善文獻資源體系,將新歷史時期、新技術背景和新傳播規律下出現的新類型文獻納入文獻收藏和服務范圍,國家圖書館于2012年策劃并啟動中國記憶項目,以我國現當代重大事件、各領域代表人物和傳統文化遺產為主題,采集和收集以口述文獻、影音文獻和民間文獻為代表的新類型文獻,形成記憶資源并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文獻服務。2017年和2019年,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作為協辦單位,為第二屆、第三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支持。目前,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聯合收藏了入圍、獲獎的110余部紀錄片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兩館館藏。
本屆學術展共分為“主展映單元”“非遺影像單元”“鄉村(社區)影像單元”“學生單元”“短視頻單元”“實驗影像單元”六個單元。其中,“非遺影像單元”展映活動于10月22-24日在國圖影院舉辦,《黃河牛皮筏》《草鞋》《辣操的刺繡》等6部影片參加展映。放映結束后,影片主創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講述了創作背景和拍攝背后的故事,并聆聽了現場觀眾對影片的見解和感受。(完)
編輯:但堂丹
最近兩本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國寶文物在法國拍賣出812萬歐元的天價。國家圖書館供圖神秘人11分鐘拍下古籍, 812萬歐元貴嗎?當地...
月8日,國家圖書館揭曉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科普類等15種獲獎圖書, 《教育問題探津》獲獎。“文津圖書獎”自2004...
繼上一期節目帶觀眾隨“中國第一旅游博主”徐霞客感受了一場蕩氣回腸的“俠客行”后,本期《典籍里的中國》將引領大家走進熟...
光明日報記者牛夢笛本報通訊員儲平如今年以來, 《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
無論是奔赴武漢進行指導的國家衛健委心理干預醫療隊專家馬弘,還是在武漢自覺開展工作的武漢理工大學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長雷五...
曲高和寡的傳統藝術如何更好地走進觀眾的視野?名畫背后的點滴故事如何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傳遞?對此,業內人士表示, 《此畫怎...
伴隨著電視節如火如荼地舉行,一年一度的白玉蘭獎國際優秀電視節目展播也已登陸上海廣播電視臺的東方影視頻道、紀實人文頻道...
4月15日,國內首部聚焦女性生育問題的紀錄片《奇妙的蛋生》,在黃浦江游輪上舉辦了創意看片會。紀錄片刻畫真實女性困境,各界...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很多觀眾沒有想到, 10小時之...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攝制的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