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亞腰形墓葬由南向北拍攝影像。 楊峰 攝
中新網阿拉善10月7日電 (記者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物局7日對外消息指,考古部門近日在該盟敖包圖墓葬遺址發現一座青銅時代晚期亞腰形墓。
圖為揭取表面浮土航拍正攝影像。 楊峰 攝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金松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阿拉善盟文物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敖包圖墓葬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一座青銅時代晚期亞腰形墓。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尹辰表示,該亞腰形墓的發現為探討中國農牧交錯地帶文化互動、生業轉變、人群融合提供新的重要研究線索。
圖為亞腰形墓航拍現場。 楊峰 攝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發掘嚴格遵守田野考古發掘規程,結合數字化考古技術,逐層對各遺跡單位進行無人機航測和三維影像建模。目前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
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孫建軍表示,此次要做好發掘調查及資料整理等工作,要在確保人員和文物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各項工作。
圖為敖包圖墓葬航拍影像。 楊峰 攝
公開資料顯示,亞腰形墓也曾被譯作幾何圖形墓。此類墓葬一般呈東西向分布,在地表用石塊或石板構筑亞腰形石圍,并在四角立有角石。石圍內多填充石塊,構成高約半米的石封堆。封堆下有長方形豎穴墓壙,大小僅容一人。人骨頭向東,通常呈俯身直肢葬葬式,也有少量呈仰身直肢葬葬式。(完)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我和我的家鄉》領銜,國慶檔火爆程度堪比春節檔
下一篇:
《網絡游戲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建議明確網絡游戲整體屬于視聽作品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各族群眾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譜寫...
張瑋攝內蒙古文化和旅游廳官方表示,將民族手工藝品與文創旅游商品放到一起同時展出,讓民族手工藝品尋找未來和發展方向,讓...
7月13日,話劇《紅手印》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舉行疫情之后的首場演出。話劇《紅手印》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創作出品,以內...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山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沙梁子村揭露一處距今約2000年的西漢中晚期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14日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近期考古部門在遼上京遺址發現一處規模...
,近日由該所聯合臨滄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開展的芒嘎遺址文物點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完成,共發現溝槽、墓葬、灰坑等各類遺跡現象12...
同為古蜀文明遺址的金沙遺址,曾于2001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層層疊壓、密集分布的象牙,為何古蜀人對象牙情有獨鐘?這些象...
郢城東門外護城河木橋郢城東門外護城河木橋(左為北)城址內木橋為配合荊州郢城遺址本體保護修繕工程一期建設,荊州博物館于202...
本報記者王迪自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發現兩個坑、從中發掘出上千件約3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以來,三星堆遺址一直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