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 蔣勝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在工作室內展示他設計的甲骨文字繪作品。新華社發
過去,我們把文字記錄在甲骨、青銅器、竹簡上;今天,我們不但把文字記錄在紙張上,還越來越多地記錄在網絡上。文字的本質沒有變,變的只是載體,而每一次載體的變化,都使得文字的傳播更加便捷,受眾更為廣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網絡時代的到來,帶來了社會、科技、文明的共同進步。在印刷時代,因為交通運輸的局限,一位身居偏遠地區的讀者可能終其一生只能看到寥寥幾本書籍;而今,網絡削平了閱讀的門檻,它讓每個熱愛閱讀的人都能讀到海量文字,讓每個熱愛寫作的人都能有廣闊空間發表文章。這些文章,固然良莠不齊,但卻不乏精品。許多有天分的創作者,可以在讀者的鼓勵下一步步提升自我,直至撥開迷霧,發出耀眼光芒。
我是研究歷史的,歷史上各種新的文學形態剛出現時,都是非主流的,但只要它有足夠的生命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共同發揚這種文學形態,那么它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音符。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20多年來,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這得益于社會的推動,也是作家經歷網絡時代的寫作后,從自發到自覺,從自律到精進的過程。我創作歷史題材作品,一開始也是基于自己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喜愛。然而,在創作中,當我不斷代入角色,探索不同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情感抉擇,就會漸漸不滿足于寫一個故事,而是更多地用作品去叩問內心、叩問生活、叩問歷史與現代、叩問世界的變化與永恒。
從《羋月傳》到《燕云臺》,我一直在尋找一種不一樣的歷史解讀。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人類所有的喜悅、困惑、痛苦。這些情感是共通的,是能夠超越歷史、映照當下的。作為親身經歷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作為生活在網絡生態下“地球村”中的一代人,我們向書中尋找的,其實是時代之問。歷史是否有另一種觀察角度?我們能否向歷史探問,古人在面臨歷史的十字路口時,何以“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我想,這樣才更加符合總書記強調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只有站在時代浪潮里回望、挖掘、思考我們的歷史,才能將歷史帶到當下,將歷史的思考傳遞給大家。
寫作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樂事。研究一件事情,想明白它,再演繹出來,作者的內心也在持續地被擴展。在這個學習新知、不斷“破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創作出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創作對思想的陶冶與洗滌。我享受這樣的過程,也將和讀者們一起,在網絡時代的書寫中堅定走下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陳建強、劉茜、李曉東、吳春燕、陸健、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4日 07版)
編輯:但堂丹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直播帶貨出現后, “網絡打賞”日益成為網友支持偶像的一種表達方式。針對網絡直播...
2019年10月31日,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正式公布5G套餐,拉開了5G商用的帷幕。今年6月,中國移動攜手華為深入地下53...
網絡文藝作品講故事:要“中看”更要“中用”【網文問切】網絡劇《隱秘的角落》廣受歡迎,普遍的印象是故事好看。這就引出一個...
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發展,我國網絡文藝已蔚為大觀,不但以數字化呈現的便利,擴大了文學、音樂、影視等傳統文藝的傳播范圍,...
2020年,實體經濟與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逐步實現融合,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推手。在應用創新上,將加快利用5G技術...
“我的手機右上角出現5G標識,是不是意味著正在使用5G網絡?你可這樣使用5G網絡12日,據工信部微信公眾號“工信微報”轉載的圖...
低溫可凍死新冠病毒……近日,在山東曲阜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上,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對這些謠言的辟除入選“2020...
“我之前想找一些養羊的視頻學習一下,但是都是一些文字資料,我們也看不懂,后來在抖音上刷到了,這段時間我天天看抖音,學...
近年來,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的各類評比活動層出不窮,人們在微信等社交軟件上也會時常看到請求幫忙投票、點贊的鏈接。一份對違...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近日在四川成都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