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轉,關于恢復文藝演出市場的討論越來越頻繁地見諸報端,一些劇場、劇院已先行開放。而與之相伴,人們對線上文藝演出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在5月的最后一天,頗具人氣的流行樂團五月天在臺北舉辦了一場演唱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場演唱會只能在網上收看,舉辦演唱會的體育場內空無一人,但演唱會的視頻卻通過各大網絡平臺傳到了世界各地,據統計,這場在線演唱會共有超過3500萬網友觀看。
據媒體報道,疫情期間,共有“B站”與摩登天空合作的“宅草莓”、快手開啟的“云蹦迪”、抖音推出的“DOULIVE”系列、網易云音樂的“硬地Live”、大麥“平行麥現場”超級演唱會等各種形式的在線音樂節或在線音樂會上演。還有像“相信未來”線上義演這樣的公益演出出現在網絡平臺上,讓人們感受到了音樂的溫度。
其實,音樂演出“上網”,并不是一件新鮮事。早在2014年8月,騰訊視頻就推出了“Live Music”平臺,在舉辦線下演唱會的同時,通過對演唱會進行直播來吸引網友觀看演出,這之后,很多視頻網站和音樂播放平臺都推出了線下演唱會的現場直播服務。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類“上網”的嘗試還停留在“前網絡社交時代”,線上播出只是為線下演唱會增加觀眾流,是線下演出的一種增值性轉換方式。
與之對比,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今年疫情期間的眾多線上演唱會是完全不同的,不僅因為它們僅在網絡上“獨此一份”,而且形式上也更有“網絡感”,比如:表演者并不只是站在舞臺上演出,還可以坐在家中的椅子上邊彈邊唱;不少歌手在演唱間隙,會認真地跟屏幕前的觀眾互動;即使是形式上略顯傳統的線上演唱會,也增強了視覺表現效果……當然,這種看起來“很網絡化”的呈現,跟疫情期間的種種限制有很大的關系。例如,疫情暴發時,歌手只能在家獨自彈唱,不能跟樂隊一起表演,這就使他們的表演充滿了“草根”氣息,讓人想起了短視頻平臺上的“素人”網紅。
可也正是由于這些充滿“網絡感”的細節,讓線上音樂會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吸引了更大范圍網友的關注。對比于傳統演唱會,如今的線上演唱會已經有了不同的性質——在一切傳統實體都受到互聯網沖擊的時代,線下演唱會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是因為它能滿足觀眾體驗“現場感”的需求,這種“現場感”,夾雜著“聽到‘真人真聲’”“近距離看到偶像”“可以一起合唱”等具體的感受,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不同于傳統演唱會的“現場感”,線上演唱會沒有這樣的優勢——觀眾參與線上演唱會,并沒有進入演出現場的那種儀式感,自然也不會感受到在現場合唱時那種“融入集體”的動人氛圍。屏幕的存在,使演唱會參與者的互動體驗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毫無疑問,線上演出的參與者并不能共享一個共時的體驗空間。
這和傳統演唱會對“現場感”的追求背道而馳,也是很多人堅信傳統音樂表演形式不會被替代的原因。的確如此,人們很難在線上演唱會中感受到“現場”氛圍,而很多去體育館聽演唱會的人,恰恰是為了體驗這種氛圍。
提供不了“現場感”,線上音樂會卻可以提供“網絡感”,這是一種基于“短平快”特點的全新體驗——首先,互聯網的特性降低了人們參與演唱會的門檻,擴大了線上演出的觀眾范圍,使潛在的觀看群體得以擴展到“全民”的層級;同時,線上演唱會的觀看行為有著隨性、間斷、黏度低的特點,除了那些忠實的粉絲,很少有人能全神貫注地堅持看完整場演出,人們會像觀看網絡視頻那樣,只聽“有情懷”的歌曲,或者在聽歌的同時,吃著零食,打著游戲。這樣的體驗,是傳統演唱會給不了的,它讓人想到了短視頻平臺上用戶的觀看習慣:在快速地視頻切換之中,享受著低浸入感的娛樂。
而也正是這種“短視頻化”的觀看體驗,為線上演唱會這樣新興的演出形式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從網友的評價來看,人們對線上音樂演出有著巨大的需求,在保留傳統演唱會的同時,線上演出不失為一種可以繼續深入探索的演出形式。
而對于演出生產方來說,同樣需要走好音樂演出的線上之路:一方面,傳統演唱會畢竟會受到空間限制,出現“場地座位有限”或“買不到票”“在外地”等情形,影響目標受眾的消費熱情。這種情況下,策劃一些線上小型演出,無疑會滿足相當一部分粉絲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線上演出可以為線下音樂活動培養潛在的消費群體,通過線上“短平快”的表演“圈粉”,遠比花大價錢做廣告來得實在。
從已有的線上演唱會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生產者們的“互聯網思維”,同時,他們也在努力適應網絡平臺的特征,正如“郝云超級在線演唱會”總導演楊子所說的,歌手在網絡上演出,“網友關心的不是你的原創作品,而是你的‘網感’”。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線上演唱會仍然受到“現場感”思維的影響,在努力營造“現場”體驗的同時,忽略了對“網絡”體驗的深入塑造,讓它們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水土不服。
其實,線上演出完全可以向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取經——面對覆蓋范圍更廣泛的觀眾,線上演唱會可以以更“小而精”的方式來呈現,也可以在對話、點歌、刷禮物等互動方式上下功夫,或者發揮網絡視頻可編輯的優勢,呈現更有視覺沖擊力的效果,等等。另外,短視頻平臺花樣眾多的變現方式,也可以為線上演出的盈利模式提供借鑒。
要知道,從“現場”到“網絡”,并不只是演出平臺和觀看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生產思維和用戶體驗的變化,走好音樂演出的線上之路,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文藝演出市場。(風寒)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手機方寸地,激起藝術漣漪——談“手機藝術”的審美新體驗
下一篇:
新疆吐魯番哈拉和卓墓地:再現漢唐文化融合下的生活圖景
該校圖書檔案負責人說,舉行本次吉它音樂演唱會,旨在豐富校園文化,推進讀書活動,構建和完善圖書檔案館功能、優化館內資源...
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的通知。對小劇場演出活動,要重...
話劇《情書》8月8日、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兩場,近1000張票幾乎一天內售罄.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自文化和旅游部6...
洪湖水,浪打浪,唱響上海。7月25日晚,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湖北省文藝院團赴省外舉辦首場大型演出,省歌劇舞劇院143名演...
京劇、越劇、評彈、魔術、音樂劇……在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中,這些來自“演藝大世界”的優質演出項目將薈萃成“民韻古調,演...
汪華忠在演唱記者郭新洋攝上海茉莉花交響樂團演奏《北京喜訊到邊寨》本報記者郭新洋攝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最新的飲品單上,可...
看演出遇見假唱怎么辦?只能發微博吐槽嗎?10月10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員經紀人委員會的《高級演出經紀人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產業鏈發展態勢初具雛形在音樂劇從業者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國內越來越多的文藝演出公司將音樂劇納入商業化運營中,并專注于...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千錘百煉方能“百場如一”,帶給所有觀眾牽掛和感動《電波》演出近140場,場場一票難求,為什么還要...
8月19日晚,武漢楚劇院走進黃陂區木蘭鄉塔耳崗村,送上經典楚劇表演,現場1800名熱情的村民們一飽戲癮。為給觀眾呈現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