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崇陽縣天城鎮謝家坳一戶人家做壽,于是,請來縣文昌提琴戲劇團。該劇團團長余姐云表示,近幾年,劇團一年近300天都在本縣或周邊縣市演出,很受群眾熱捧。
據了解,該縣共有89個提琴戲劇團,經常演出的劇團有30多個,年演出3000多場次,觀眾200萬人次。這些劇團深耕本土市場,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存之路。
硬件逐年完善
11月25日,記者如約來到崇陽縣天城鎮謝家坳,文昌提琴戲劇團的演出車已經停在那里。全體演職人員忙碌著,只見他們把車廂側面兩塊面板放下、撐起,舞臺和后臺便形成了。
下午2時許,一陣鞭炮聲后,提琴戲《五女拜壽》拉開了序幕。演員徐小英帶著耳麥,在臺上唱起了《五女拜壽》。在燈光、音響、顯示屏等現代演出設備的加持下,舞臺看起來美輪美奐,觀眾時不時爆發出叫好聲和掌聲。
今年27歲的崇陽媳婦陳英看得如癡如醉。記者疑問:“這是用崇陽話唱的,你聽得懂嗎?”她解釋,即便聽不懂,但借助舞臺旁邊的LED屏字幕,也知道其意思。
該戲劇團長余姐云介紹,以前的劇團下鄉演出,很麻煩:要用木板等搭臺子;演員聲音要大,否則觀眾聽不見、看不懂……而文昌劇團早在8年前成立之初,就投資30多萬元,購買了齊備的演出車、音響、燈光等設備。最近兩年,又添加了耳麥、顯示屏等。
“劇團要適應市場需求,與時俱進,那首先就要在硬件上花功夫?!庇嘟阍普J為,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逐步提高,不更新演出設備,劇團難以生存。
今年74歲的白霓鎮三溪劇團團長饒勝瑞,4年前,為了辦好劇團,提高演出質量,將自己的“千年屋”和老伴兒養的3頭豬賣掉,買了演出車和演出服裝。“劇團沒有這些過硬的設備,太寒酸,誰愿意請你唱戲?”
目前,該縣共有89個提琴戲劇團,經常演出的劇團30多個。為了適應市場化需求,這些劇團都裝備了演出車、LED屏等現代演出設備。
劇目繼承創新
當天,文昌戲劇團除了唱《五女拜壽》外,《打蘆花》、《含冤九泉》等劇目一一上演,贏得觀眾一片喝彩聲。今年70歲的陳德良看到動情處,不禁流下了淚水。
《打蘆花》劇情波瀾起伏:后母虐待前妻生的孩子,用蘆花充作棉花做衣服給孩子穿,后被拆穿,爹爹要休妻,經過系列波折,一家人最終和好如初。
該劇團演員杜國華介紹,劇團一般上演的都是提琴戲的傳統劇目,共有120多個,主要以悲劇為主,以生活題材為主體,尤其反映世情百態和底層人民生活。
除了傳統劇目外,該劇團每年還會更新5個新的劇目,一般都是汲取其他戲劇的精華,用提琴戲的方式來演繹。比如備受觀眾喜歡的《含冤九泉》,就是從黃梅戲引進而來的。引進其大概故事框架后,再請當地的劇作家創作提琴戲劇本,并請導演進行排練后演出。
“每次受邀唱戲,我們會根據當地的風俗,東家、觀眾的需求來安排演出的劇目?!庇嘟阍普f,“但不能老表演舊劇目,總會看膩的,要適當更新劇目。”
在余姐云看來,劇團要發展,內容建設很重要,特別是提琴戲的內容,要深度挖掘我國優秀文化以及崇陽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些面向廣大人民群眾,貼近人們生活、反映時代主題、承載歷史責任以及傳達人們的美好愿望等方面的劇目要重點打造,在引發觀眾內心共鳴的同時,還能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觀眾等作用。
劇團自身在努力,該縣部門也勇于承擔責任。據了解,該縣文化館從民間搜集了200多個劇本粗胚,一旦有人想創作劇本,就馬上提供。平時,也會組織一些培訓活動,對一些優秀劇目進行排練。
機制更加靈活
而今在崇陽縣, 做壽、婚嫁、“老”人、生娃……只要是家里辦事,都會聯系提琴戲劇團來表演。提琴戲不再是故紙堆里的文化,已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
崇陽縣文化館館長聞斌認為,該縣之所以能盤活提琴戲,深耕崇陽本土,這得益于靈活的劇團體制。該縣劇團有“政府辦”“鄉鎮辦”、“村辦”、“組辦”、“家庭辦”和“個人辦”等方式;有“固定劇團”、也有一些臨時性劇團,忙時務農,閑時唱戲。
知名的崇陽縣漢劇團就是政府所辦,而活躍民間的文昌劇團則由愛好提琴戲的余姐云所創辦。青山鎮村民吳大華帶領一家三代16人辦起家庭劇團……
“百花齊放”的劇團體制,讓劇團的管理非常靈活。比如一些大的劇團,因為演出次數多,收入高,那演出隊伍就固定,文昌戲劇團就有固定成員,平均每位演員月收入三四千元。
而一些小劇團,固定的演員不到10人,一旦有戲唱,就去別的劇團借一些“臨時演員”,按場次付費。
又比如說,以前提琴戲劇團只唱提琴戲。而今“你要歌舞,我就演歌舞;你想看戲,我就唱提琴戲。要什么給什么!”
此外,體制的靈活還體現在戲價上。一些大型劇團,比如文昌戲劇團,一天唱下來要價至少在4000元以上;而一些小的劇團,比如白霓鎮三溪劇團,收費就相對而言低一些。
“這樣的靈活性,適應了不同檔次的市場需求。”聞斌表示,今后,劇團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要穩定人才隊伍,切實為演職人員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督促其練好內功,同時進一步提升管理和藝術水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一步提高劇團抗擊風險的能力。(記者 趙曉麗)
更多咸寧本地新聞,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咸寧新聞網(或搜索公眾號:xnnews)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桂鄉梨園春已至--咸寧市首部原創戲曲劇目《春天里》的故事
下一篇:
提琴戲三盼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
11月30日上午,由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與嵊州越劇藝術學校聯合舉辦的“越劇教育與傳承發展研討會”在越劇藝校舉行。文化部文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