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戲,崇陽農民群眾的最愛。記者 甘青 攝
今天上演提琴戲《雙金杯》。
小演員的加入,讓提琴戲得以傳承。
重起的悠揚提琴聲
6日下午,崇陽縣銅鐘鄉獨石村村民孫興斗家門口顯得很熱鬧。悠揚提琴伴著緊湊的鑼鼓聲陣陣傳出。
一吃過午飯,47歲的村民黃德文就往孫家趕去。為啥?今天孫家請來了提琴戲劇團為母親祝壽。“今天演出的是《雙金杯》,是鄉里百姓最喜歡的提琴戲之一了。不趕緊去占個好位置,看明白,聽清楚,咋抵得住戲癮?”老黃趕急趕忙地說。
據了解,提琴戲是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提琴戲因使用樂器提琴而得名,在崇陽的興起,不低于兩百年。提琴戲,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步形成的具有崇陽地方特色劇種。其唱腔優美樸實、樂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暢、鄉土氣息濃厚。
提琴戲在崇陽,一直很受老百姓喜歡。據清《崇陽縣志》考據,早在清代中葉,崇陽地方小戲崛起,“花鼓謠腔,屢禁不止”。
79歲的甘伯煉,是崇陽提琴戲劇第二代藝人、崇陽提琴戲協會名譽會長。甘老告訴記者,他從18歲起開始學提琴戲,曾親眼目睹了提琴戲的興衰。“小時候,農村幾乎人人都會唱提琴戲,最旺盛時,崇陽、通城兩縣有提琴戲鄉班100多個。建國初期,崇陽縣每年都要舉辦業余匯演,數10個鄉班在縣城里,一唱便是七日八夜,真可謂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但是,在文革時期,只有樣板戲一枝“獨秀”,因為“破四舊”的原因,不少地方劇種曾一度銷聲匿跡,提琴戲也不例外地走入“低谷”。
地方風味點燃群眾熱情
如今,一度消失的提琴戲為何再度火爆?
甘老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這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人們心聲的解放,這獨具地方風味的戲劇再度點燃群眾熱情。最高峰時,崇陽縣達到89個劇團,其中不少是家庭劇團。由于農民可以忙時務農,閑時唱戲,在有著電影、電視、卡拉OK這么多的娛樂方式可以選擇的同時,在農村,提琴戲依然是農民的最愛。
村民黃德文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也不喜歡看戲,一次,村里有人請來戲班子在村口搭臺唱戲,閑來無聊,跟著鄉鄰們去湊熱鬧,當時上演的是《喜榮歸》,講的是一個嫌貧愛富岳母的故事,他一下就被吸引了。“用本地方言唱出這么有教育意義的戲,咋能不吸引人?”老黃認為自己現在成為忠實的戲迷,歸功于戲劇的啟發教育意義。尤其是伴著提琴那纏綿悱惻聲,看到精彩處,總能讓他流淚。
群眾喜歡看,演員喜歡演,提琴戲的復興成了必然。
今年才21歲的提琴戲演員徐小英已有8年戲齡,她說:“站在臺上,舞動著衣袖,和著唱腔,溶入到角色中的感覺很令人陶醉。每場80元的收入不僅令我滿足,而演出能釋放自己的情緒,教育感染觀眾更讓我感到快樂。”
演員葉志新告訴記者,有一次,劇團在雨山演出,演出持續了六天六夜,就連山上發了火,看戲的群眾都沒意識到。
民間藝術得以傳承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眾多現代娛樂方式依然沖擊著提琴戲市場,加之一些頗有造詣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出舞臺,為讓提琴戲這朵獨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得以傳承發揚,縣委縣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出了積極努力。
縣文化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從1994年至今,崇陽縣已連續舉辦了六屆提琴戲劇藝術節,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2000年開始,縣財政撥專項資金二萬元,用于提琴戲劇團演職員的培訓和保護、發展提琴戲劇事業等活動。
目前,崇陽提琴戲傳統劇目有120多個,常演劇目有《秦雪梅觀畫》、《秦雪梅吊孝》、《燈籠記》、《雙合蓮》等。各個鄉鎮都建立起了鄉劇團,常年有600多名提琴戲演員活躍在田間地頭。1999年,省文化廳命名崇陽縣為“湖北民間藝術之鄉(提琴戲)”;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崇陽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提琴戲)”。今年上半年,作為我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崇陽提琴戲,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正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記者 甘青 通訊員 聞斌)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陽提琴戲——講究的就是這股鄉土味
下一篇:
民間曲藝之花——通山鼓書
在咸寧,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書法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筆墨紙硯的合奏中書寫對傳統文化的記憶。他們便是咸寧市青年書法家...
我想許多人都被人問過:“讀書有用嗎?”近處有高曉松說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遠處,周作人說過:“我...
買《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這本繪本時,其實是想著跟孩子一起看的,沒想到孩子還小,并不能全然懂得里面的故事內容,而我卻深...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點亮萬家燈火的同時,用鏡頭記錄足跡所到之處的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瞬間。他們不僅活躍在攝影界,還不...
人為什么要讀書?著名的楊絳先生這樣回答: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以前,少不經事,我對這句話沒有深刻的體會。隨著社會角色...
《平凡的世界》以中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