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這20年,是稇載而歸、收獲滿滿的20年。咸寧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溫泉之城、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新型城市、全國旅游標準化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咸寧經濟總量連續跨越,躋身全省GDP“千億俱樂部”,邁入中等收入地區行列?!?1月29日晚,為期三天的“奮進20年 千萬粉絲看咸寧”中國融媒體咸寧行活動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志文如是說。
為宣傳展示咸寧建市20周年來的輝煌成就,傳播咸寧中國中部綠心、國際生態城市形象與“香城泉都”旅游形象。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等中央新聞網站和省內外門戶網站共53家全國、省級以及地方媒體記者、網絡大V齊聚“香城泉都”,宣傳魅力咸寧。
聚焦美麗村灣,看鄉村振興
舒家莊
青山綠水入畫卷,鄉愁蕩漾山水間。
全省6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之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就是舒家莊美景的真實寫照。
從武漢出發,從107國道南行90公里,從咸安區汀泗橋鎮古塘村右拐,沿著蔬菜與草莓夾道的刷黑公路約1公里,一幅山水自然農家畫便映入眼簾。
走進古塘舒家莊,山水田園競芬芳。童叟怡然自得樂,游客休閑體驗歡。鴨戲池塘魚藏樂,廣場跳動好時光。五業并舉雞飛魚躍,瓜果飄香最美村灣。
舒家莊,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閑模式,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共享村灣。
石門村
推開石門千重景,水作青帶山如玉。
“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綠色示范村”、“全省歷史文化名村”、“全省村級經濟發展進步村”。
石門村,地處通、咸、崇三縣交界之處,位于通山縣西北邊陲,東與大路鄉東坑村相鄰,南與青垱村接壤,西與團墩村比接,北與咸安區劉家橋分界。全村837戶3775人,14個村民小組,29個自然塆。因境內峽谷關口巨石自然矗立,故名石門關。后建制村定名石門村。
這個美麗的村落存在于一個遠古記憶里,它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它似溪邊歸來的浣衣女,淳樸而秀麗;又似戰場上沖鋒的壯士,勇猛而悲壯;它始建于1420年,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它曾經是商業要道和茶馬古道,各地商人的南下北上,帶動了長夏畈商業的繁榮發展。
早在明清時期,這里是湘、鄂、贛必經之道,至今仍有完好的長夏畈古民居。石板街、栓馬樁留下茶馬古道的痕跡;當鋪、煙館、驛站、商鋪、藥鋪、學堂見證了當時的繁華。兵部差務府、天朝誥命、恩德式鐸官人、王明璠試卷、貞節牌坊記載了無數人文故典;三圣寺、仙人洞、石門水庫、溫泉、溶洞增添了石門的靈秀。
這里既保留了歷史的原有痕跡,又積極修葺維護 ,而且當地民風十分淳樸。如今更是評上了文明鄉村,積極響應國家文明創建,體現了當地群眾的文明領悟高,文明習慣好,文明思想教育優秀。尤其是家家戶戶門前的路上干凈整潔,文明標語醒目,值得稱贊!
造訪特色小鎮,觀旅游崛起
柃蜜小鎮
木屋別墅成群聳立,十里水廊穿村而過,珍禽博覽園妙趣橫生,三谷一山美如仙境。
這里是湖北省特色小鎮。
柃蜜小鎮位于鄂東之南,幕埠山下,走進這座小鎮,處處青山環繞,十里長廊流水,河岸木屋林立,純凈得如人間仙境。
原生態環境,遠離污染與喧囂,是最適合度假和旅游的絕妙去處。
花山棧道、9D玻璃天橋、七彩滑道、花山八景臺、花崗巖滑道、和平谷、恐龍谷、水上樂園、卡丁車俱樂部、湖畔花廊、喊泉……刺激有趣的娛樂項目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饒有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方塊小鎮
萬畝茶園·俄羅斯方塊小鎮。因為有你,卓爾不凡。
大約在1900年,第一塊青磚茶誕生在羊樓洞,用九眼泉井的水制成的青磚茶很快便聞名遐邇,因此,它被人們稱為洞磚。
湖北的大山里的羊樓洞,用青磚茶緊系著北方廣遠的地域上的人們。萬畝茶園·俄羅斯方塊小鎮旨在濃縮歐亞萬里茶道文化精華,體現中俄茶文化發展交流歷史,將羊樓洞青磚茶文化及俄羅斯風情具象濃縮于小鎮。
這里有青磚茶,有俄羅斯風情商業街,首家引進航空體驗項目。
在這方山水最寂靜的時刻,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漫步茶園,思索心中過往,宜靜,亦宜動,盡在一念間,這便是最愜意的度假渴望。
參觀高新企業,瞻工業振興
油茶基地
巍巍黃袍山,悠悠油茶情。
在參觀了咸寧第一家上市公司——瀛通通訊有限公司之后,媒體團一行來到了中國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示范園位于杭瑞高速通城入口處(通城長途車站左側),是一個集精深加工、高產栽培示范、科研教學培訓、鄂南茶油儲備及生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園區,占地面積達320畝,總投資3.95億元?!坝筒枳衙摎だ湔ドa純天然油茶籽油”技術的研究,榮獲了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搶占了全國油茶行業的戰略制高點。
觀賞茶花,了解制油工藝,品鑒“天香果園”山茶油、山茶油護膚產品,極大地豐富游人體驗,更多咸寧旅游景點強勢吸睛。
編輯:hefan
上一篇:
通山大力推進“一山兩線”生態修復 明年五一,九宮山風景區換新裝
下一篇:
云溪水庫申報省級水利風景區通過考評 通城再添靚麗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