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的民風,古樸的建筑、原生態的山歌山鼓……通山縣西泉村,靜靜躺在富水湖旁,安祥又頗富韻味,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百年建筑還原舊時形態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日前,走進西泉村,一副典型的傳統村落畫面呈現眼前。
整個村莊三面環山,村前有大畈田園。村落座北朝南,以吳氏祖祠為中心。俯瞰村莊,為“回”字結構,有內環巷、中環巷,又有南北向四縱巷,東西向四橫巷,巷巷互連,巷巷與祖祠相通。整體氣派、大方。
祖祠大門正對著一口池塘和一排古樹,大門上方書寫的“西泉世第”一改過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別具一格。
走進祠堂,歲月的風沙撲面而來。里面面闊三間,通深三間,清一色石門連,內房面為木料結構,窗戶雕花精致,整體風格甚是典雅。宗祠內的柱子、墻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對聯,其彰顯的文化使整個宗祠蕩漾著濃厚的儒學氣息。
祖祠里面,高高的戲臺引人注目。似乎能讓觀者穿越時空,看戲臺走馬,唱盡古往今來多少事。
據記載,早在500多年前,西泉吳氏祖人就在這里安居樂業。而吳氏祖祠始建于清朝嘉慶辛未年,百年的歲月風沙,使得這座青磚瓦屋的建筑群雖然有些許破敗,但其內存的歷史文化風韻依然引人沉思。
而今還住在祖祠里的74歲老人吳步貢說,從小他在這里嬉戲、成長,老屋飽含著西泉村一代代人兒時的回憶。屋內冬暖夏涼,適合居住,目前仍有近百戶人家在此生活。
山歌山鼓反映傳統風俗
“西泉畈好地方,一對猛虎搶豬羊,中間三朵蓮花地,龍鳳彩石落映祥,后代子孫伴帝王……”當天,71歲的西泉村老人吳義祖一邊做著農活,一邊唱起自己創作的山歌。
吳義祖是一個“山歌創作家”。因為自小受村里老人耳濡目染,他對先人流傳下來的山歌特別感興趣,有了興致與靈感時,就即興創作,至今創作近50首山歌。
他說,西泉村人一直就有唱山歌的傳統。一般,人們在勞動時會唱山歌,以激發勞動熱情。而在農閑時候,三五一群,立馬也能唱和起來,熱鬧不已。
不止唱山歌,西泉村還有打山鼓的傳統。今年70歲的老人吳禮莊就是打山鼓的能手。他說,打山鼓一般作催工之用,誰勞動落后了,敲鼓人就站在誰的面前。
唱山歌、打山鼓十分活躍的西泉村,在2013年4月成立了通山縣山歌山鼓協會西泉村分會,會在中秋等傳統節日組織演出。其時,數百村民齊聚一堂,展示西泉村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
除了山歌山鼓,西泉村也將崇尚學問融入了村民的血脈之中。今年62歲的吳承順介紹,早在清代,該村先人吳懷清苦讀成名,官至國史館總纂,賞頭品頂戴并授光祿大夫,編著了大量清史詩文。他在西泉寫下了大量贊美、思念故鄉的詩文和楹聯匾額,現仍懸掛于西泉祖祠墻壁上。
而今,該村建有文化廣場、文化墻,還評出文化中心戶,組建文體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今年60歲的熊秀青自豪地說,她家的三個孩子全部考上名牌大學,就得益于村里濃厚的文化氛圍,“村里年輕人沒有打牌賭博的風氣,喜歡聚在一起讀書學習,相互傳幫帶。”
保護傳承激活傳統村落
西泉村文書程書明認為,作為傳統村落,西泉村是一種活態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最濃郁的鄉愁。
目前,西泉村以吳家祖祠為主的古建筑群內,仍有部分村民居住,維持原有的生活狀態,然而,老屋的生活條件,無論是采光、取水、通風等,都已經不再適應當下人群、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能保存傳統村莊的外形,又能保存傳統村莊的神韻,這是整個西泉村人都在考慮的問題。”程書明說,為此,西泉村試圖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傳統村落保護之路:將住在老屋的近百戶村民整體搬遷出來,另擇新址建連片的、傳統風格的住房,同時,對現今還存在的老屋進行修繕與保護。
“西泉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后,3年內政府將撥付近千萬的項目資金,對老屋進行搶救性的修繕與保護。”程書明說。
在保護的基礎上,如何合理利用西泉村這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它活起來?該村負責人表示,將適度開發開放古民居,將整個村落打造為集農家古民居、飲食、民俗、奇洞、生態觀光于一體的地方文化大院,與隱水洞景區形成游洞、親水的互補旅游格局。
西泉村人心中有著宏大的愿景:隨著西泉祖祠等古民居的修繕開放,山歌山鼓等民俗文化活動的挖掘和展現,西泉村一定會迎來輝煌的明天。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