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欣
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選課走班”、“生涯規劃”等“新興”詞匯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一時間引起了諸多的熱議與思考。下面,我就自己近年來對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學習和了解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勢在必行
新高考形勢下,高中生普遍面臨兩個棘手問題:一是如何選課走班?二是高中畢業后,如何填報志愿和選擇專業?因此,加強高中生涯規劃指導已是大勢所趨。對學生而言,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認知自我,了解并探索高校和專業,為升學提供便利;對家長而言,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孩子學會規劃和設計人生,為適應未來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校而言,生涯規劃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是培養中國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國家、民族而言,生涯規劃教育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做好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認知自我、學會選擇、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綜合育人水平,實現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積極引導學生規劃自己的生命藍圖,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導航,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我們每一個學校的責任和使命。
二、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內容
理想是什么?未來是什么?面對未來,高中生是否會迷茫?會焦慮?會彷徨?據調查,2019年某市八成高考考生填報志愿專業目標不明確,急需專業的指導。新高考背景下,考試模式的變化讓很多學生、家長一籌莫展,讓一些學校、教師云里霧里。
從學生的需求來看,目前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生活指引、學業指導、職業規劃。
1.生活指引。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特別是很多住校學生進高中后,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有一個過渡期,這時候需要教師的關懷和正確指引。主要包括自我認知、生活自理、文明禮儀、心理調適、閑暇利用和人際交往等。學校可開展多樣的社團和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來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讓學生從中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特長、優勢潛能等,指引學生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2.學業指導。高中的學習不同于初中,學科課程更多,知識體系更廣,學習壓力更大,學生易出現疑慮期和彷徨期。學業上需要教師正確指導,主要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指導學生明確高中課程設計、學科知識體系和各科學習要求的差異,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明確目標職業對專業和學業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能力、志趣、專長等選擇合適的課程,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挖掘學習潛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提升學業水平。學會合理地緩解學習壓力和考試壓力,從容應對合格考、選擇考。
3.職業規劃。做好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高中生入學后首當其沖的大事,只有先完成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職業體驗,進行學業與職業規劃后才能順利進行選課走班。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圍繞志愿填報,了解國內外高校專業的基本信息和就業情況,了解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的具體要求,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與自身潛能、社會需求,科學合理地選擇選考科目;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選修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了解和體驗不同職業的特點,結合自身需求和職業傾向,明確發展方向;指導學生學會關注、收集社會職業發展相關的信息,能對自身職業道路進行初步規劃。在學生了解社會職業要求、專業發展趨向和人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才觀。
三、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三點建議
生涯規劃教育既要統籌安排,又要分層細化,要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著眼大局,多方聯動,全面覆蓋。
1.教書育人,人人爭當導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教師,教育理念必須從傳統的學科教學轉移到學科育人上來,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要厘清“教學”和“教育”的關系,要廣泛學習教育理論,并將其踐行在教育實踐中,關注教育的發展,積極應對各種變化與挑戰。所以,目前的高中學校除了要大力培養生涯規劃導師,更重要的是要實施導師制,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主動學習、了解有關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理論,結合學校實際,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理論素養。教師只有真正了解生涯規劃的意義和方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傳播者和指導者。
2.開放辦學,凝聚社會合力。生涯規劃教育不應只是教師和學校的任務,家長和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來共同推進。一方面,學生家長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能夠為生涯規劃教育的具體實施提供廣泛的資源。學校要善于調動學生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充分參與進來,家校聯動,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生涯規劃教育要與育人方式變革、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把校內的生涯規劃活動與校外的研學旅行、社會實踐、企業考察、就業信息交流等滲透性指導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學校要爭取上級教育部門、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給予學校資金投入、政策保障。
3.借力資源,合作產生共贏。各校的生涯規劃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要開拓創新。比如現在有些地區成立了“生涯教育名校聯盟”,目的是交流和合作,抱團取暖。各校可以借力別人的資源,開展和豐富自己的生涯規劃教育。還可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近些年,有關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培訓很多,學校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將一部分教師送出去學習,培養一批種子教師;另外也可請相關專家到學校給教師們作專業培訓。比如生涯規劃教育平臺的使用和操作等,內外聯動,加速生涯規劃教育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咸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hefan
上一篇:
壓實主體責任以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
[譜學研究之二]一段曠世奇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