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公益先鋒人物劉細谷:“自強是我的雙臂”
不幸,激發(fā)了他奮進的能量;苦難,鑄就了他自強的脊梁。在眾人眼中,劉細谷是位自強不息的“無臂木匠”、“無臂電影放映員”、“無臂作者”、“無臂公益人”……1984年以來,他先后被授予“全國書香之家”、“全國殘運會冠軍”、“省勞模”等100多項榮譽稱號。
9月2日,56歲的劉細谷從北京歸來,他獲評第五屆“愛心傳遞獎”,被授予“中國當代公益先鋒人物”稱號。
50萬字書寫自強人生
9日5時,像往常一樣,家住崇陽縣天城鎮(zhèn)制材廠小區(qū)的劉細谷早早便起床。他先用腳將衣服上的扣子扣好,再用腳、嘴配合將衣服往身上套,用腳擠牙膏、刷牙、洗臉,接下來是用腳洗米做早飯……20多分鐘后,早飯做好了,忙碌了一早上的劉細谷坐回椅子上,雙腳夾起勺子一邊吃早餐一邊在一堆紙上寫著什么。
寫字記錄前一天的事,這是劉細谷46年來養(yǎng)成的一個生活習慣。
當普通人在為家人給少了零花錢、新買的手套不好看等小事而煩惱時,劉細谷卻為失去雙臂而受盡了苦難。9歲那年,命運跟劉細谷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次意外讓他失去了雙臂,失去了上學的機會。面對不幸,劉細谷也曾極度悲傷,也曾情緒失控。在短暫的消沉失落過后,劉細谷開始在家里一邊養(yǎng)病一邊發(fā)憤圖強,他不僅學會了用腳穿衣、吃飯、做飯、穿針引線,還會用腳翻書、游泳、挑擔、扛樹、干農(nóng)活。
在劉細谷的家中,記者看到,為了方便劉細谷取拿,家里的一切物件都放得很低,筆、紙、水杯等被放在客廳地板上的一個固定角落。劉細谷的腳腕上系著電話手表,小腿上布滿傷痕,一雙又粗又黑的大腳,沒有一個像樣的指甲,腳趾也完全變了形,上面布滿了瘢痂和繭,但這雙腳拿東西、寫字都很靈活,打電話、打字都能應(yīng)付自如。
對于殘疾人士來說,生活能自理已非不易,但只要一閑下來,倔強的劉細谷便用腳練習毛筆字,他還學會了用腳放電影、操作電腦寫文章……
翻開劉細谷用腳撰寫出的厚厚的一堆稿紙,記者發(fā)現(xiàn),不僅字跡清晰漂亮,旁邊還有認真反復修改的痕跡。50多萬字的《我用雙腳寫人生》的腳寫稿,花了劉細谷10年時間,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劉細谷平凡又不平凡的生活。
劉細谷告訴記者:“花那么長時間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自己用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去激勵其他殘疾人士為幸福生活而頑強拼搏。”
雙腳制出100張椅子
1978年冬天的一個晚上,12時多,村莊籠罩在黑暗里,雞鳴犬吠聲也逐漸消失,看著家人都已進入夢鄉(xiāng),劉細谷悄悄披著衣服來到后院,在微弱的爐火旁,劉細谷站在一堆木料旁忙活起來。他正在學著用腳做椅子。
做椅子本身就是一項難度較高的技術(shù)活。鐵鋸很重,劉細谷的左腳踩在一塊木料上,用右腳當成手,拇指叉夾住鐵鋸來回拉,將一根根劃著記號的木頭鋸好。這期間,鋸齒數(shù)次劃破了他的腳趾,鮮血一次次從腳趾間流出。在劉細谷看來,這些都不算什么,給椅子打眼才是最大的難關(guān)。三斤多重的錘子拎起后,時常會砸得他另一只腳的腳趾頭鮮血直流,他總是一次次咬緊牙關(guān)堅持著。
“意外發(fā)生之初,母親整天以淚洗面,她特別擔心我,擔心我這輩子都不能自給自足。但我不能讓她擔心,我要做個有用的人,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劉細谷說。
為了不讓母親擔心,一個個夜里,劉細谷摸索著做椅子的技術(shù),2個多月后,當?shù)谝话殉善芬畏旁诩依锾梦輹r,母親激動地抱著他哭成了淚人。
那之后,做椅子便成了劉細谷的一門腳藝。白天劉細谷在生產(chǎn)隊里放牛,利用業(yè)余他接單做椅子。幾年間,100多張椅子被銷往全縣各地,這也讓劉細谷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自籌30萬元建起圖書閱覽室
小學三年級就輟學的劉細谷,不能去上學成了他的終生遺憾,而他對知識的渴望如饑似渴。在不斷地看書、自學中,劉細谷找到了心之所向。劉細谷說:“書真的是有力量的,多看書真的能讓人改變。”
1977年,劉細谷將自家的臥室改成了書屋,建立了該縣第一個家庭文化室。他用撿破爛、做椅子攢的錢買來一些科普、致富方面的書籍,還添置了軍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娛樂用品。這間小小的文化室,一下子讓烏土山村熱鬧起來,村民們有事沒事都愛聚在劉細谷家里,聽他講書。
為了讓鄉(xiāng)鄰們也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2014年春,劉細谷籌資30多萬元,在烏土山公路旁新建了一個300多平米的文化中心,新建了圖書閱覽室、體育活動室、休息室和文化廣場,供村民們學習休閑。
為了將文化中心建得有模有樣,兩個多月時間,劉細谷用腳將1000多冊破損的舊書籍修補裝訂好,并進行分類造冊登記,自己動腳安裝了乒乓球桌和體育健身器材……一年多時間后,劉細谷將原“細谷家庭文化室”更名為“崇陽縣烏土山殘疾人圖書閱覽室”。
愛心涌向1000名困難殘疾人士
“老伙計,你又來看我了。”在該縣天城鎮(zhèn)五里界村五保戶汪海江的家門口,汪海江拉著劉細谷不放。汪海江的雙腿早年因工傷致殘,一家子都是老弱多病,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在談到劉細谷多年給予的幫助時,汪海江感激不已。“不是劉細谷,我家早就沒了。”
生活中的劉細谷不服輸,文體活動中表現(xiàn)的也更加倔強。1984年,劉細谷參加全國第一屆殘運會獲得1金3銀,在省級殘運會上先后獲得15金、3銀的好成績;1989年,他榮獲省勞模稱號……收獲很多榮譽后,劉細谷成了村里的名人,這讓他萌生了要為家鄉(xiāng)殘疾人做點事的想法。2010年4月,劉細谷發(fā)起成立了崇陽縣殘疾人志愿者協(xié)會,與50多名志愿者一起用愛溫暖著該縣1000多名困難殘疾人家庭。
新冠肺炎疫情下,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劉細谷步行20多里路到城北縣醫(yī)院的藥店,為多名殘疾人買藥,義務(wù)服務(wù)時長達180多個小時;在劉細谷的感召下,協(xié)會成立了一支志愿者特殊服務(wù)隊,來到小區(qū)值守,為困難殘疾人送醫(yī)送藥送物資;39名熱心殘疾人士捐出14200元;十多名殘疾人志愿者為20多名殘疾人服務(wù)500多人次……
“劉細谷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扶殘助殘的大愛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他的事跡已經(jīng)被寫入了崇陽縣《疫情防控志》。”崇陽縣殘聯(lián)理事長丁四海說。
夜以繼日的忙碌,讓劉細谷本就孱弱的身體雪上加霜。前不久,劉細谷被查出患有心臟疾病,醫(yī)生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希望他盡快去醫(yī)院進行心臟搭橋手術(shù)。但劉細谷放不下協(xié)會工作,他希望去治療前能找到合適的接班人,等病好后再回協(xié)會搭把手。他說:“殘疾人公益事業(yè)不能丟,只要沒有最后倒下,就會堅持。”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劉珊珊 馬麗婭)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揚真善美 傳遞正能量——2019年9至12月“南鄂楷模”上榜人物事跡速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