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格中編織絢麗的人生 ——記咸安區人大代表、咸安區高橋鎮白水村網格員劉子云
●策劃:李建文 采寫:記者 漆兵 通訊員 周益民
一個人、一雙腿,穿梭在農村的旮旯角落;一個本子、一臺 電腦,記錄著村里的民情民意;一張便民卡、一本臺賬,見證著 平日的辛苦付出;一份真誠、一份執著,詮釋著農村里一位最基 層工作人員的責任與擔當。 她就是咸寧市人大代表,咸安區人大代表,高橋鎮白水村 網格員劉子云。
“調解后,楊大姐再也不吵著跟 老公鬧離婚了”“婆婆,您現在屬于 低保戶,我來跟您講講,您可以享受 的優惠政策……” 33 歲的劉子云是咸安區高橋 鎮 白 水 村 網 格 系 統 管 理 員 。
2014 年,這個在村里土生土長的 年輕姑娘,懷著對群眾工作的一 份熱愛與向往,毅然加入了農村 網格員的行列,成為鄉村治理的 “最小細胞”。
幫助村民排憂解難,調解矛盾 糾紛,看望孤寡老人、困難群眾,宣 傳政策法規,收集民生問題,向相關 部門反饋信息,上情下達、下情上 傳,綜合治理、民政救助、精準扶貧 ……這些瑣碎繁雜的工作,給她平 凡的人生注入了很多亮色。
1[矛盾糾紛的“潤滑劑”]
近年來,隨著農村日新月異的 變化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各種矛盾 糾紛日益增多。除了傳統的婚姻、 家庭、贍養等糾紛外,由征地補償等 利益關系調整引發的矛盾糾紛也明 顯增加。 有效化解農村內部矛盾糾紛, 把各類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 維護農村穩定,是劉子云工作的一 項重要職責。她不僅要在各種鄰里 矛盾中積極扮演“知心人”的角色, 還要負責把各種糾紛矛盾錄入系統 上報,為以后摸排各種社會不穩定 因素提供大數據依據。
“小矛盾糾紛要第一時間處理, 群眾訴求要及時解決。雖然很多事 情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責任很 大。一些小糾紛、小隱患若不及時解 決,往往會釀成大問題。”劉子云說。
有一天,十七組的楊大姐一大 早紅著眼睛來到村委會。楊大姐哭 訴著說,老公既不讓她去上班,又不 給她錢花,頭天晚上兩人吵了幾句, 老公竟然動手打了她。楊大姐一氣 之下想跟老公離婚,讓村委會給她 開個證明。 劉子云了解情況后,先給楊大 姐解釋了村委會為什么不能給她離 婚開證明。接著,劉子云給楊大姐 做了心理輔導,開導她多想想平日 里老公的好處,多想想兩個可愛的 孩子,切莫在沖動之下做任何決 定。冷靜下來的楊大姐回到家里跟 丈夫進行了一次深談后,兩人合好 如初,丈夫再也沒有動手打過她,她 也再沒提過離婚的事,如今一家四 口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把矛盾發現在網格,解決在網 格,這是劉子云的目標。僅 2017 年,村里就調解矛盾糾紛 80 余例, 有卷宗的就有 10 余例。這些矛盾 糾紛,劉子云全部按要求錄入上報。
“計劃生育、矛盾處置、整理臺 賬……每個月拿2000元工資,卻要 管著村里這一大攤子雜事,你到底 值不值得?”有人對劉子云的工作表 示不理解。 劉子云卻說:“我既是白水村的 女兒,也是白水村的媳婦,我對所有 的村民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平 日里的工作很繁瑣很累,但當我成 功化解一起起矛盾糾紛,看到雙方 當事人冰釋前嫌、握手言和的時候, 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政策宣傳的“小喇叭”]
劉子云充分發揮近距離接觸群 眾的工作優勢,多渠道開展黨的政 策宣傳活動,成了白水村政策宣傳 的“小喇叭”。她將宣傳政策、幫扶 解困、化解矛盾三方面工作有機結 合,盡心盡力做好村民的工作。 白水村有貧困戶 170 戶 511 人。
“我要讓他們知曉政策、享受政 策、用好政策……”劉子云經常跟村 民宣傳精準扶貧在小額貸款、教育 扶持等方面出臺的好政策,讓大家 對脫貧致富奔小康堅定信心。 今年年初,九組50多歲的王婆 婆突然來到村委會,質問村里的干 部:同樣是貧困戶,別人都享受了 220 元的合作醫療補貼,為何她卻 不能享受?劉子云負責接待了王婆 婆,并不厭其煩地給她做解釋工作。
原來,王婆婆的兒子今年建了 新房。按照相關政策,王婆婆屬于 “穩定脫貧戶”,除了 220 元的合作 醫療補貼不能享受外,其他一切優 惠政策都可以享受。
交談中,劉子云了解到王婆 婆的兒子做生意資金有缺口,又 幫她的兒子申請了小額貼息貸 款。如今,王婆婆一家對劉子云 感激不盡。
劉子云還深入村組宣傳衛生整 治、環境保護政策,給村民講解移風 易俗相關政策規定,提倡村民形成 崇尚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尚。 一張張政策宣傳冊的發放、一 場場面對面的交流、一個個棘手問 題的化解,都有劉子云的汗水在其 中閃爍。
3[特殊群眾的“愛心使者”]
“白水村有74名殘疾人,65戶 低保戶,170戶貧困戶……”作為白 水村的網格員,劉子云隨時隨地都 能把村里情況娓娓道來。一個人, 只有心里裝著群眾,才能對特殊群 眾的情況了如指掌。
“村民遇到問題,遇到難處,信 任我才會聯系我。我要把這份信任 當作對自己工作的支持與鼓勵。”劉 子云一直這么堅定地認為。
六組 70 多歲的劉婆婆獨自一 個生活,屬于“特困戶”。今年特困 戶救助政策發生變化后,有兒女的 老人不再屬于特困戶救助范疇。劉 婆婆年輕時曾經抱養過一個女兒, 雖然現在這個女兒現在沒有和她一 起生活,但按照政策,她不能再享受 特困戶救助。
孤零零的一個老人如何生活? 劉子云實在放心不下,她向高橋鎮 政府反映了劉婆婆的實際情況,建 議將劉婆婆納入低保戶,適當調高 補助標準。現在,劉婆婆每月可以 領取跟特困戶補助金額相差不多的 低保救助資金。
幫忙申報低保戶只是劉子云幫 劉婆婆做的其中一件事。平時,劉 子云在各方面都很照顧劉婆婆,每 逢過年過節,發放慰問品,她心里總 是想著困難的劉婆婆。
像劉婆婆這樣的特殊戶,劉子云 幫助過的還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空 巢老人,有的是殘疾家庭,有的是傷 殘民工。現在這些特殊群眾成為了 劉子云日常走訪和服務的重點對象。
劉子云時刻牢記著人大代表的 身份,她把代表履職盡責與自己負 責的工作結合起來,把群眾的疾苦 時刻銘記在心中,把服務送到群眾 家里,把黨的溫暖送進群眾心里,努 力用真情的服務架起一座黨和人民 的“連心橋”。
在 11 月咸安區人大常委會組 織的“聚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 動”活動中,劉子云借走訪的機會給 十三組的劉長蹈老人、六組的劉連 保老人送去了棉衣、棉被,還將劉連 保老人危房改造的問題反映給鎮政 府民政部門。
了解民情、傳達民意、處理民 事,劉子云立足網格員這個崗位,用 真心換群眾的真情,用真情取得群 眾的信任,用行動贏得群眾的理解 和支持,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任勞任怨,絢麗的青春在小小的網 格中閃閃發光。
鏈接
代表簡介:劉子云,咸寧市 人大代表,咸安區人大代表,高 橋鎮白水村網格系統管理員。
代表感言:作為一名農村 基層人大代表,我要堅持從群 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優質的 服務架起一座黨和人民的“連 心橋”。
編輯:che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