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風,吹得赤壁市余家橋鄉赤壁大豐收果業合作社果園里的桃樹葉颯颯作響。
潘映紅正在和兩個村民一起整理果園,把桃樹上過多的幼果剪掉,為長勢良好的果子留出生長空間。
今年50歲的潘映紅,從2008年開始種水果,15年來,她用勤勞和汗水,走出了一條水果飄香的致富路,并帶領赤壁市余家橋鄉叢林村村民走出了一條小康路。
楊梅酸甜入心脾
在楊梅樹中穿行,再到藍莓園踱步 ……近日,潘映紅帶著記者繞行村里的水果基地。這里,是她連續奮斗15年打造的“水果王國”。
2008年,潘映紅的老父親沒想到,女兒家具生意做得好好的,突然說要到農村發展農業,要學種水果。好好的錢不拿,要搞不賺錢的農業,這讓老父親火了,對女兒大喊“滾回武漢”。
潘映紅不依,父親也沒法。
潘映紅拿著200萬元積蓄,種了200畝楊梅。不曾想,因為第一次種植沒經驗,購買的楊梅大樹得病死了,毀了豐收的希望,也差點摧毀了她的田園夢。
站在楊梅林面前,潘映紅回憶起當時的窘迫:“本來信誓旦旦,結果得到的是別人的可憐。積蓄花光了,頭也抬不起來。”她說,自己當年執意去村里種水果,沒想到夢想剛起航,就“翻了船”。
叢林村有座望梅山,上面自然生長了野生楊梅。潘映紅一次和朋友到望梅山游玩,看到漫山遍野的野楊梅,忍不住摘了一顆放入口中,酸甜多汁,口留余香。潘映紅意識到,望梅山是種植楊梅的好地方,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才能種出如此美味。
“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區別?”潘映紅又籌資從外地引種,種上了新的小楊梅樹苗。
潘映紅沒想到,自己成了赤壁市第一個種植楊梅的人。
“楊梅送到水果店,店主擔心大家不認識,不敢買。”無奈之下,潘映紅借來一張桌子,在水果店門前擺攤示范,不到半小時,15公斤楊梅一掃而空,銷路由此打開。
從叢林村到余家橋鄉,再到赤壁市城區,當時,市場上的楊梅,大部分由潘映紅種植供應。
這些年,楊梅種植面積擴展到1700畝。在她的影響下,赤壁各地楊梅種植大棚漸漸多了起來。
挖到第一桶金的潘映紅再接再厲,陸續發展藍莓品種,個人種植面積達到600畝。曾經的“老板娘”,成了大家羨慕的“水果王”。
“為了打響品牌,基地里所有水果都是有機種植。”潘映紅說,在迅速擴張的同時,她意識到口碑對于整個產業的重要性,在健康種植的基礎上,她選擇性進行控產,以確保良好的口感。水果品質越來越好,市場行情也水漲船高。
酒香四溢飄萬里
2017年,叢林村的楊梅銷售遇到了瓶頸,近1700畝楊梅壓著賣不出去,有的直接掉在果園里爛了。楊梅滯銷,潘映紅心急如焚,忙著聯系一些老客戶或是釀酒廠來收購楊梅。盡量讓老百姓的損失降低點,能撿一文是一文。
當時,潘映紅也在思考:今年倒是這樣了,明年呢?村里的楊梅產業發展還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必須走深加工的路子。
在朋友幫助下,潘映紅得知,雖然楊梅上市只有短短一兩個月,而且保存不易,但是將其釀成酒就能最大限度延長楊梅的經濟價值。
白酒的醇香配上楊梅的甘甜,試想中午在日頭下回到清涼的家中,來一杯剔透的楊梅酒,想必好酒之人都不會拒絕。
2018年,潘映紅將做楊梅酒的想法付諸實踐,運轉手頭的資源嘗試楊梅酒的釀制。
在此之前,她其實深思熟慮過無數個日夜,比如突破傳統做楊梅酒會不會被人接受?如何才能做出既有白酒的口感,又不缺楊梅的香味?多少度的白酒最適合?
當年端午前后楊梅熟了,公司貯存了大批楊梅和不同年份的成品楊梅酒,聘請了幾名高級調酒師,開始著手楊梅酒的嘗試。
發酵、限制、蒸餾、調配、一道道工序下來,第一批試驗品出窖。潘映紅是第一個嘗鮮的“小白鼠”,酒體色澤澄清透明,一開壺一股楊梅味兒就鉆進鼻子,但是入口時,楊梅的鮮香味似乎沒能和酒融入一塊兒。
感覺不滿意,就繼續調配楊梅比例和蒸餾步驟,第二批、第三批……直到自己滿意了,她才邀請酒友來品嘗,同時懇求他們給出最真實的意見。
“咦,這酒怎么有那么香的楊梅味,之前都沒見過。”無數次聚餐時帶上楊梅白酒給朋友分享,在沒有告知詳情的情況下,許多朋友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那段時間,潘映紅不管是自己組織飯局還是參加朋友的飯局,都是拎著幾瓶自家釀的楊梅酒,嘗過之后請大家點評。經過幾年的嘗試,潘映紅釀成的楊梅酒開始向市場進軍。
從2018年開始,潘映紅引進生產線,打造存儲基地和冷庫,楊梅酒的儲存量可達1200噸。同時,她也組建了一支團隊,全心全力釀制楊梅酒,并將新誕生的楊梅酒命名為“金梅”,希望它能帶著余家橋楊梅的好聲譽飛向世界各地。
帶著自家的楊梅白酒進軍市場后,潘映紅找準楊梅酒的目標群體和產品定位。眾所周知,傳統楊梅酒就是“楊梅+白酒”的組合,多少楊梅多少酒都是看得見的比例,而金梅酒因為工序的要求,要2斤楊梅,才能出1斤白酒,因此從成本角度考慮,注定只能走高端白酒路線。
定位好高端禮品路線,包裝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事。經過重重篩選,潘映紅為“金梅”楊梅酒定制了多種精致包裝,用古樸、雅致的包裝風格結合楊梅白酒的香醇,讓楊梅白酒的客戶不僅限于獲得味覺上的體驗,也能在視覺上品鑒楊梅的醉人味道。
帶領村民奔富路
“映紅,種楊梅到底賺不賺錢?病蟲害好不好控制”“每畝投入多少,產出多少”“水果市場行情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周期性規律”……看著潘映紅的水果基地逐漸擴大,曾經取笑過她的鄉親們紛紛前來打探。
大家的熱情,讓潘映紅看到了這個偏遠山村富起來的希望。“技術我義務教,市場我義務找,收益我分文不取。”潘映紅說。
“種一畝水果,一年純收入有1萬多元,誰不心動?”正在自家果園里除草的村民楊九明告訴記者,他家種了20畝楊梅,從前種水稻玉米只能基本維持生活,“自從潘總帶著我們種果樹以后,我家的收入是從前的兩三倍。孩子讀書也供得起了,家里房子也蓋起了,真的太感謝她了!”
2008年,潘映紅在叢林村承包了200多畝山地,種下第一株楊梅果樹。她家不斷地擴大種植規模,現在已達到2500多畝果園。
潘映紅說:“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全村、全社會的人富了才算富。”她帶動了叢林村30余戶農戶種植楊梅和其他水果,全村所有水果進行有機種植,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沒有潘總,就沒有如今圓了致富夢的叢林村。”楊九明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叢林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村、文明村、富裕村。
近年來,赤壁市旅游業迅速發展,鄉村旅游市場潛力無限。
何不依靠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到基地里來采摘水果?潘映紅說,村里水流潺潺,林木成蔭,景色秀麗,這就是村里的金字招牌。
有迷人的秀麗風光,又有誘人的水果飄香,潘映紅帶領村民經過多年努力,使叢林村成了鄉村旅游“打卡”地。每逢周末,村里停滿了來自各地的車輛,游客們采摘、游覽、搞活動……不亦樂乎。
2021年,潘映紅當選赤壁市人大代表。潘映紅說:“人大代表為人民,既是一種榮譽,又是一種責任。我既要干好勞動,也要當好代表。現在跟群眾一起干,累是累了點,但就像吃著自己種的果子一樣,心里甜。”
潘映紅還說,未來的叢林村,將立足鄉村旅游和水果產業,走文旅農融合發展之路,讓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恬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武漢農商行咸寧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楊云昊深入企業 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
下一篇:
開展銀校合作?共話鄉村振興?中南民族大學與崇陽農商行開展座談交流
據悉,這部電影主要拍攝環境是在熱帶雨林中,甚至叢林連續拍攝了8天夜戲,炎熱的天氣、突如其來的暴雨、泥濘的山路、叢林的蚊...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通訊員馮景、楊在輝報道:3月31日,我市召開鄉村旅游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就聯席會議主要職...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通訊員楊在輝報道:4月9日,我市召開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工作座談會,為進一步推進“萬千百”工程建言獻策...
為助力咸寧市鄉村旅游發展,更好地挖掘鄉村旅游優質資源,充分展示咸寧市鄉村對外形象,日前,咸寧鄉村旅游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7月13日上午,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梁細林率文旅、住建、農業農村、規劃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赴咸安開展鄉村旅游“萬千百”工程“...
同時還吸引各地企業、客商投資咸寧旅游項目,助推咸寧旅游做大做強,真正把鄉村旅游打造成咸寧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一定要讓村民融進來得實惠孟祥偉到咸安調研“萬千百工程”建設側記旨在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萬千百工程”...
要進一步明確鄉村旅游“萬千百”工程工作分工、落實責任要求,實行屬地管理,項目主體在縣、責任在縣,牽頭單位也要發揮牽頭...
咸寧網訊記者周萱、張歡報道:3月2日, ,今年,我市將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沖刺全省文旅工作...
3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后,多位代表委員圍繞報告并結合旅游行業發...